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37页 |
1.临床资料 | 第14-15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3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4-15页 |
1.3.1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3.2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3.3 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15页 |
1.3.4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15-16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2.3 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2.3.1 基础治疗 | 第16-17页 |
2.3.2 对照组 | 第17页 |
2.3.3 试验组 | 第17页 |
2.3.4 治疗疗程 | 第17页 |
2.4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2.4.1 一般资料 | 第17页 |
2.4.2 生命体征 | 第17页 |
2.4.3 观测指标 | 第17-18页 |
2.4.4 安全性指标 | 第18页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19页 |
2.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2.5.2 血糖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2.5.3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2.6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 第19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19页 |
3.研究结果 | 第19-24页 |
3.1 治疗前资料均衡性分析 | 第19-21页 |
3.1.1 性别分布比较 | 第19页 |
3.1.2 年龄、病程及BMI比较 | 第19-20页 |
3.1.3 分类统计 | 第20页 |
3.1.4 糖脂代谢情况比较 | 第20页 |
3.1.5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3.2 治疗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3.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1页 |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对比 | 第21页 |
3.2.3 FPG、2hPG和HbA1c统计 | 第21-22页 |
3.2.4 血脂指标比较 | 第22页 |
3.2.5 胰岛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第22-23页 |
3.3 疗效分析 | 第23-24页 |
3.3.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第23页 |
3.3.2 血糖疗效统计 | 第23页 |
3.3.3 疾病疗效对比 | 第23-24页 |
3.4 脱落病例 | 第24页 |
3.5 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24页 |
4.讨论 | 第24-37页 |
4.1 西医对IGR的认识 | 第24-25页 |
4.1.1 IR是IGR的主要机制之一 | 第24页 |
4.1.2 肥胖和IGR的关系 | 第24-25页 |
4.1.3 血脂异常和IGR的关系 | 第25页 |
4.2 生活方式干预IGR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4.3 中医对IGR的认识 | 第26-37页 |
4.3.1 IGR属于“未病”范畴 | 第26-27页 |
4.3.2 IGR与脾瘅 | 第27页 |
4.3.3 脾瘅的病因 | 第27-28页 |
4.3.4 脾瘅的病机 | 第28-29页 |
4.3.5 导师的认识 | 第29页 |
4.3.6 脾气散精与脾主运化、脾主升清 | 第29-30页 |
4.3.7 “脏不藏精,精气流溢”是IGR的核心病机 | 第30-32页 |
4.3.8 开郁散精法的确立 | 第32-33页 |
4.3.9 越鞠丸作为开郁散精法治疗脾瘅的代表方 | 第33-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综述 | 第46-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1 | 第56-57页 |
附录2 | 第57-6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