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速公路陡坡与缓坡设计指标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纵坡路段交通特性 | 第19-38页 |
2.1 上坡路段运行速度特性 | 第19-21页 |
2.1.1 小客车运行速度分析 | 第19-20页 |
2.1.2 载重大货车运行速度分析 | 第20-21页 |
2.1.3 大小型车运行速度差分析 | 第21页 |
2.2 上坡路段驾驶行为特性 | 第21-25页 |
2.2.1 跟驰行为 | 第21-22页 |
2.2.2 变道行为 | 第22-25页 |
2.3 上坡路段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分析 | 第25-33页 |
2.3.1 上坡路段通行能力分析 | 第25-27页 |
2.3.2 上坡路段交通安全分析 | 第27-33页 |
2.4 下坡路段运行速度特性 | 第33-34页 |
2.5 下坡路段交通安全分析 | 第34-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主导车型的选定 | 第38-53页 |
3.1 理论依据 | 第38-39页 |
3.2 现场实验 | 第39-46页 |
3.2.1 数据获取 | 第39-42页 |
3.2.2 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3.3 确定主导车型 | 第46-52页 |
3.3.1 选择主导车型考虑因素 | 第47-51页 |
3.3.2 确定主导车型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纵坡坡度与坡长限制 | 第53-71页 |
4.1 车辆动力特性 | 第53-56页 |
4.1.1 动力学分析 | 第53-54页 |
4.1.2 车辆动力因数 | 第54-55页 |
4.1.3 车辆行驶状态 | 第55-56页 |
4.2 主导车型动力特性 | 第56-61页 |
4.2.1 惯性力系数 | 第56页 |
4.2.2 各档位下P、Q、W计算值 | 第56-58页 |
4.2.3 各档位下最高速度、临界速度、换挡速度 | 第58-60页 |
4.2.4 平衡速度与平衡坡长 | 第60-61页 |
4.3 主导车型爬坡性能曲线 | 第61-66页 |
4.4 纵坡坡度、坡长限制 | 第66-70页 |
4.4.1 纵坡坡度限制 | 第66-68页 |
4.4.2 纵坡坡长限制 | 第68-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缓坡设计指标 | 第71-84页 |
5.1 上坡路段缓坡设计指标计算分析 | 第71-76页 |
5.1.1 上坡缓坡界定依据 | 第71-72页 |
5.1.2 上坡不限长度最大纵坡 | 第72页 |
5.1.3 主导车型在上坡缓坡路段爬坡性能曲线 | 第72-74页 |
5.1.4 上坡缓坡设计指标 | 第74-76页 |
5.2 下坡路段缓坡设计指标计算分析 | 第76-81页 |
5.2.1 下坡缓坡界定依据 | 第76-77页 |
5.2.2 下坡缓坡临界值 | 第77-80页 |
5.2.3 主导车型在下坡缓坡路段制动性能曲线 | 第80页 |
5.2.4 下坡缓坡设计指标 | 第80-81页 |
5.3 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缓坡设计指标 | 第81-82页 |
5.4 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缓坡设计指标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85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