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上坡运行特性与主导车型的选取 | 第18-28页 |
2.1 上坡运行特性 | 第18-23页 |
2.1.1 上坡运行速度数据采集 | 第18-20页 |
2.1.2 实验数据的采集 | 第20页 |
2.1.3 货车上坡运行速度特性 | 第20-23页 |
2.2 主导车型的选择 | 第23-27页 |
2.2.1 代表车型的选择 | 第24-25页 |
2.2.2 贵州省代表车型的确定 | 第25-26页 |
2.2.3 推荐的载重汽车主导车型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汽车行驶理论的动力性能分析 | 第28-45页 |
3.1 载重车辆在上坡路段的运行分析 | 第28-37页 |
3.1.1 载重汽车主导车型动力因数 | 第28-33页 |
3.1.2 最高速度、临界速度、换档速度 | 第33-34页 |
3.1.3 平衡速度与平衡坡长 | 第34-37页 |
3.2 爬坡性能曲线 | 第37-39页 |
3.3 纵坡、坡长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 第39-44页 |
3.3.1 纵坡、坡长及冲坡速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2 坡长限制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爬坡车道的设置 | 第45-58页 |
4.1 设置条件 | 第45-51页 |
4.1.1 爬坡车道设置原则 | 第45页 |
4.1.2 爬坡车道设置条件 | 第45-50页 |
4.1.3 山区公路爬坡车道的设置建议 | 第50-51页 |
4.2 平面 | 第51-52页 |
4.2.1 设置位置 | 第51页 |
4.2.2 设置区间 | 第51-52页 |
4.3 横断面 | 第52-53页 |
4.3.1 横向设计 | 第52-53页 |
4.3.2 横断面形式 | 第53页 |
4.4 交通工程设施 | 第53-56页 |
4.4.1 标志 | 第54-55页 |
4.4.2 标线 | 第55-56页 |
4.4.3 护栏 | 第56页 |
4.4.4 警示桩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58-63页 |
5.1 贵州省改扩建工程典型爬坡车道概况 | 第58页 |
5.2 省道改扩建 | 第58-61页 |
5.2.1 S102六枝老街至石板沟二级公路 | 第58-59页 |
5.2.2 S201天鲇线K115+000-K122+000 | 第59-61页 |
5.3 国道改扩建 | 第61-63页 |
5.3.1 G320关岭县顶云(K2273+500)至北盘江桥(K2311+600)改扩建段.. | 第61-62页 |
5.3.2 G326遵义小河至虾子公路K0+500-K0+850段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