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水风光资源特性及互补性分析 | 第13-14页 |
1.2.2 联合发电系统及其经济性分析 | 第14-15页 |
1.2.3 联合发电系统经济调度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15-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黄河源及雅江流域水风光资源特性分析 | 第17-3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研究流域/站点选择及基础数据来源 | 第17-18页 |
2.3 黄河源及雅江流域水资源特性 | 第18-21页 |
2.3.1 水电调节能力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3.2 流域水量时序变化特征 | 第19-21页 |
2.4 黄河源及雅江流域风资源特性 | 第21-32页 |
2.4.1 风能潜力参数及风机出力概率模型 | 第21-25页 |
2.4.2 流域风资源特性分析 | 第25-32页 |
2.5 黄河源及雅江流域太阳能资源特性 | 第32-36页 |
2.5.1 太阳能潜力参数及光伏电站出力概率模型 | 第32-33页 |
2.5.2 流域太阳能资源特性分析 | 第33-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黄河源及雅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特性分析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风光出力的联合概率分布及互补指标 | 第37-42页 |
3.3.1 基于Copula理论的风光出力联合概率分布 | 第37-40页 |
3.3.2 基于相关性系数的水风光互补指标 | 第40-42页 |
3.3 流域风速与太阳能辐射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3.4 基于Pearson系数的流域水风光互补特性分析 | 第43-46页 |
3.4.1 各站点/站点间的风光Pearson系数值 | 第43-45页 |
3.4.2 风光容量配置比对其互补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多指标下流域水风光站址选择及容量配置 | 第46-50页 |
3.5.1 水风光互补开发指标构建及电站站址选择 | 第46-48页 |
3.5.2 考虑调峰需求的水风光容量最优配置比 | 第48-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含水风光的联合发电系统随机优化协调调度 | 第51-71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含水风光的联合发电系统结构构建 | 第51-53页 |
4.3 联合发电系统随机优化协调调度模型 | 第53-58页 |
4.3.1 目标函数 | 第53-55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55-57页 |
4.3.3 模型转换 | 第57-58页 |
4.4 算法设计与模型求解 | 第58-62页 |
4.4.1 基于ELM的改进粒子群算法设计 | 第58-62页 |
4.4.2 联合发电系统随机优化协调调度模型求解 | 第62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62-70页 |
4.5.1 参数设置 | 第62-64页 |
4.5.2 联合发电系统随机优化协调调度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5.3 梯级水电站蓄水量及发电流量变化分析 | 第66页 |
4.5.4 高估/低估惩罚成本系数对风光出力的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4.5.5 ELM-PSO与标准PSO的模型求解性能比较 | 第68页 |
4.5.6 基于数据包络线方法的调度方案评价比较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 | 第79-80页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课题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