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1.2 影响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的相关假说 | 第12-14页 |
1.2.1 面积假说 | 第12页 |
1.2.2 中域效应 | 第12-13页 |
1.2.3 水分能量动态假说 | 第13-14页 |
1.2.4 生产力假说 | 第14页 |
1.2.5 进化时间和物种多样化速率假说 | 第14页 |
1.3 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生态适应 | 第16-21页 |
1.4.1 体色变化 | 第16-17页 |
1.4.2 灰度分析 | 第17页 |
1.4.3 肥满度 | 第17-21页 |
2 研究区域与实验对象 | 第21-2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3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2.4 水文特征 | 第22-23页 |
2.5 土壤状况 | 第23页 |
2.6 植被资源 | 第23页 |
2.7 生态适应性实验 | 第23-27页 |
2.7.1 实验动物 | 第23-24页 |
2.7.2 体色实验地点 | 第24-2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3.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第27-2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2.1 多样性调查 | 第28-29页 |
3.2.2 体色测量 | 第29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9-33页 |
3.3.1 海拔梯度格局 | 第29-31页 |
3.3.2 体色变化 | 第31页 |
3.3.3 肥满度变化 | 第31-33页 |
4 结果 | 第33-49页 |
4.1 阿勒泰地区爬行动物 | 第33-43页 |
4.1.1 物种组成 | 第33-34页 |
4.1.2 地理区系 | 第34-35页 |
4.1.3 珍稀度分析 | 第35-36页 |
4.1.4 环境因子的解释 | 第36页 |
4.1.5 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36-42页 |
4.1.6 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变化 | 第42-43页 |
4.1.7 GAM拟合模型 | 第43页 |
4.2 沙蜥体色变化 | 第43-45页 |
4.2.1 奇台沙蜥体色变化 | 第43页 |
4.2.2 旱地沙蜥体色变化 | 第43-44页 |
4.2.3 种间比较 | 第44-45页 |
4.3 沙蜥肥满度变化 | 第45-49页 |
4.3.1 奇台沙蜥与旱地沙蜥的肥满度特征 | 第45-47页 |
4.3.2 肥满度的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5 讨论 | 第49-55页 |
5.1 阿勒泰地区爬行动物的区系多样性 | 第49页 |
5.2 阿勒泰地区爬行动物垂直分布格局 | 第49-50页 |
5.3 奇台沙蜥与旱地沙蜥体色变化 | 第50-51页 |
5.3.1 光照强度对沙蜥体色变化的影响 | 第50页 |
5.3.2 基底颜色对沙蜥体色变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3 基底颜色与光照强度对沙蜥体色变化的混合影响 | 第51页 |
5.3.4 奇台沙蜥与旱地沙蜥的种间比较 | 第51页 |
5.4 奇台沙蜥与旱地沙蜥的肥满度变化 | 第51-55页 |
5.4.1 肥满度的两性差异 | 第51-53页 |
5.4.2 肥满度的年龄、月份差异 | 第53页 |
5.4.3 肥满度的影响因素 | 第53-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附录A 附图 | 第67-69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