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6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 2.1 国外民宿旅游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2.2 国内民宿旅游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2.3 研究评述 | 第19-21页 |
| 3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3.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 3.1.1 民宿 | 第21页 |
| 3.1.2 民俗 | 第21页 |
| 3.1.3 乡村旅游 | 第21-22页 |
| 3.1.4 民宿旅游 | 第22-23页 |
| 3.2 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 3.2.2 文化生态理论 | 第23页 |
| 3.2.3 景观生态理论 | 第23-24页 |
| 4 民宿旅游开发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0页 |
| 4.1 民宿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 第24-27页 |
| 4.1.1 民宿的一般类型 | 第24-25页 |
| 4.1.2 民宿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 第25-27页 |
| 4.2 民宿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0页 |
| 4.2.1 闲置民房资源 | 第27页 |
| 4.2.2 乡村生活方式 | 第27-28页 |
| 4.2.3 乡村生产活动 | 第28页 |
| 4.2.4 乡村文化活动 | 第28页 |
| 4.2.5 乡村生态景观 | 第28-30页 |
| 5 基于民俗文化的乡村民宿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 第30-39页 |
| 5.1 民俗文化分析 | 第30-31页 |
| 5.1.1 民俗文化类型 | 第30-31页 |
| 5.1.2 民俗文化与乡村民宿旅游 | 第31页 |
| 5.2 模式构建 | 第31-39页 |
| 5.2.1 建筑民俗与闲置民居改造 | 第32-33页 |
| 5.2.2 生活民俗与乡村生活体验 | 第33-34页 |
| 5.2.3 生产民俗与乡村生产活动 | 第34-36页 |
| 5.2.4 节事民俗与文化传承 | 第36-37页 |
| 5.2.5 自然民俗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 第37-39页 |
| 6 实证研究:基于民俗文化的新洲凤娃古寨民宿旅游的开发 | 第39-52页 |
| 6.1 凤娃古寨概况 | 第39-40页 |
| 6.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9页 |
| 6.1.2 社会人文概况 | 第39-40页 |
| 6.2 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第40-42页 |
| 6.2.1 闲置民房资源 | 第40页 |
| 6.2.2 主要生活方式 | 第40-41页 |
| 6.2.3 产业发展状况 | 第41页 |
| 6.2.4 文化艺术资源 | 第41-42页 |
| 6.2.5 生态环境资源 | 第42页 |
| 6.3 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 | 第42-52页 |
| 6.3.1 凤娃古寨闲置民居改造 | 第42-43页 |
| 6.3.2 生活民俗与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 | 第43-45页 |
| 6.3.3 生产民俗与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 | 第45-47页 |
| 6.3.4 节事民俗与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 | 第47-50页 |
| 6.3.5 自然民俗与凤娃古寨民宿旅游开发 | 第50-52页 |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7.1 结论 | 第52-53页 |
| 7.1.1 提出了民宿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2页 |
| 7.1.2 构建了民俗文化引导的民宿旅游开发模式 | 第52页 |
| 7.1.3 以案例实证了民俗文化引导的民宿脑开发模式的可碰 | 第52-53页 |
|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3-54页 |
| 7.2.1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3页 |
| 7.2.2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