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抗肿瘤药物的现状 | 第11-12页 |
·聚酮化合物 | 第12-13页 |
·聚酮化合物的应用 | 第12页 |
·聚酮化合物的合成 | 第12页 |
·聚酮化合物的种类 | 第12-13页 |
·组合生物合成技术 | 第13页 |
·Tautomycetin的结构和作用 | 第13-15页 |
·异源表达研究基因功能 | 第15-18页 |
·异源表达研究基因的方法 | 第15页 |
·影响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的因素 | 第15-18页 |
·Fe~(2+)-a-酮戊二酸依赖的氧化酶简介 | 第18页 |
·目前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2 DAM合成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31页 |
·引言 | 第21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1页 |
·试剂 | 第2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材料、培养基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2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2-24页 |
·酶切载体和目的基因 | 第24页 |
·酶切DNA的纯化 | 第24页 |
·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24-25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页 |
·转化与筛选 | 第25-26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26页 |
·质粒的双酶切检测 | 第26页 |
·测序分析 | 第26-27页 |
·重组蛋白的检测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片段1PCR扩增结果 | 第27页 |
·载体pMD19-T-1+2和pET-C8构建结果 | 第27-28页 |
·重组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测序分析结果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3 DAM合成基因的分别表达 | 第31-42页 |
·引言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材料、培养基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2-33页 |
·PCR扩增所需基因 | 第33-34页 |
·酶切载体和目的基因 | 第34页 |
·酶切DNA的纯化 | 第34页 |
·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 | 第34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转化与筛选 | 第34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4页 |
·质粒的双酶切检测 | 第34-35页 |
·测序分析 | 第35页 |
·重组蛋白的检测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PCR扩增基因片段结果 | 第35-36页 |
·表达载体pET-D,pET-E,pET-F,pET-G,pET-H,pET-I构建结果 | 第36-37页 |
·重组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第37-40页 |
·测序分析结果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4 羟化酶基因活性的测定 | 第42-48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2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42页 |
·试剂 | 第4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材料、培养基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羟化酶G的诱导表达 | 第43页 |
·诱导后细胞的破碎 | 第43-44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4页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44-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羟化酶G的诱导表达及SDDS-PAGE检测结果 | 第45页 |
·酶活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目前的工作及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Ⅰ 缩略语表 | 第52-53页 |
附录Ⅱ 质粒pET-28b(+) | 第53-54页 |
附录Ⅲ DAM羟化酶基因碱基序列及重组蛋白氨基酸序列 | 第54-55页 |
附录Ⅳ 实验中底物的紫外吸收图谱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