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微型生物群落的概念 | 第11页 |
1.2 水生微型生物群落与环境监测 | 第11-12页 |
1.3 松花江水体环境污染及其监测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1 松花江自然概况 | 第12页 |
1.3.2 松花江污染状况 | 第12-13页 |
1.3.3 松花江治理现状 | 第13页 |
1.3.4 松花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样地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2.1 样地设定和采样时间 | 第15-16页 |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16-17页 |
2.3 样品鉴定 | 第17页 |
2.4 水环境因子测定 | 第17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17-20页 |
2.5.1 微型生物丰度计算 | 第17页 |
2.5.2 多样性指数计算 | 第17-18页 |
2.5.3 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 | 第18-19页 |
2.5.4 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 | 第19-20页 |
第3章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微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征及优势种分析 | 第20-41页 |
3.1 各样点微型生物种类特征 | 第20-31页 |
3.1.1 四方台大桥采样点物种特征 | 第22-25页 |
3.1.2 公路大桥采样点物种特征 | 第25-28页 |
3.1.3 松浦大桥采样点物种特征 | 第28-31页 |
3.2 微型生物丰度特征及优势种分析 | 第31-38页 |
3.2.1 微型生物丰度特征及其时空变化 | 第31-33页 |
3.2.2 优势种分析 | 第33-38页 |
3.3 讨论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微型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 第41-53页 |
4.1 微型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1-43页 |
4.1.1 微型生物Shannon-Wiener指数 | 第41-42页 |
4.1.2 微型生物Pielou均匀度指数 | 第42页 |
4.1.3 微型生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 | 第42-43页 |
4.2 微型生物群落结构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 | 第43-49页 |
4.2.1 四方台大桥采样点聚类分析 (CLUSTER) 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 | 第44-45页 |
4.2.2 公路大桥采样点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 | 第45-47页 |
4.2.3 松浦大桥采样点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MDS) | 第47-49页 |
4.3 讨论 | 第49-51页 |
4.3.1 微型生物的多样性 | 第49-51页 |
4.3.2 微型生物群落结构 | 第51页 |
4.4 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环境因子特征及其与微型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53-64页 |
5.1 环境因子的特征 | 第53-57页 |
5.1.1 水温的变化 | 第53-54页 |
5.1.2 pH值变化 | 第54-55页 |
5.1.3 溶解氧(DO)的变化 | 第55页 |
5.1.4 总磷(TP)的变化 | 第55-56页 |
5.1.5 总氮(TN)的变化 | 第56-57页 |
5.2 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57-61页 |
5.2.1 主成分分析(PCA) | 第57-59页 |
5.2.2 典范对应分析(CCA) | 第59-61页 |
5.3 讨论 | 第61-62页 |
5.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4-66页 |
6.1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微型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 第64页 |
6.2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微型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 第64页 |
6.3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群落结构的聚类和排序分析 | 第64-65页 |
6.4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环境因子特征 | 第65页 |
6.5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江段)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65页 |
6.6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附录 | 第73-84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