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耿占春非同一性主体意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9-13页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三)耿占春非同一性主体意识的相关定义第11-13页
一、耿占春非同一性主体意识形成的原因第13-20页
    (一)作为原始场景的童年经验第13-16页
        1.语言最初的诱惑第13-14页
        2.对感性经验的关注第14-16页
    (二)对社会语境的反思第16-17页
    (三)对西方思想的吸收第17-20页
二、耿占春非同一性主体意识的形成第20-28页
    (一)对身体、自然与语言合一的质疑第20-22页
        1.承认身体、自然与语言的合一第20-21页
        2.觉察身体与自然、语言的分裂第21-22页
    (二)审视被压抑的身体第22-25页
        1.被规训的身体第23-24页
        2.身体是思想的替罪羊第24-25页
    (三)意识到言词与生命的非同一性第25-28页
三、耿占春非同一性主体意识的坚守第28-36页
    (一)对记忆的重塑第28-30页
        1.看重过去,复活感受性主体第28-29页
        2.倚重阅读,培养内在性第29-30页
    (二)对此时此地的关注第30-32页
        1.承认知识人话语行为的有限性第30-31页
        2.看到话语行为的批评力量第31页
        3.文学话语作为个人抵抗的方式第31-32页
    (三)感性的启蒙:诗第32-36页
        1.为诗辩护第32-34页
        2.突破噪音背景的两种范式第34-36页
四、耿占春非同一性主体意识的表达第36-42页
    (一)日常生活命题化第36-38页
    (二)越界意识第38-42页
        1.学科越界第39-40页
        2.文体越界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注释第43-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第49-53页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第53-54页
后记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撰写研究--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
下一篇: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90年代诗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