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硫羰基香豆素类的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3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1.1 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第12-13页
    1.2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第13-21页
        1.2.1 金属阳离子探针的合成第14-18页
        1.2.2 阴离子探针的合成第18-20页
        1.2.3 其他类型探针的合成第20-21页
    1.3 汞离子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合成机理第21-31页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型(PET)第21-23页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型(ICT)第23-24页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型(FRET)第24-27页
        1.3.4 金属络合型第27-28页
        1.3.5 化学反应型第28-31页
    1.4 本课题的提出第31-32页
第2章 结果与讨论第32-105页
    2.1 以4-三氟甲基-7-氨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索第32页
    2.2 合成条件探索第32-34页
    2.3 以4-甲基-7-氨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索第34页
    2.4 合成条件探索第34-36页
    2.5 以 3-乙氧羰基-7-二乙氨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索第36-37页
    2.6 合成条件探索第37-39页
    2.7 以 3-氨基-7 羟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究第39页
    2.8 合成条件探索第39-41页
    2.9 以 3-氨基-6-氯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究第41-42页
    2.10 合成条件探索第42-43页
    2.11 以 3-氨基-6-溴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究第43-44页
    2.12 合成条件探索第44-46页
    2.13 以 3-乙氧羰基-6-氯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索第46-47页
    2.14 合成条件探索第47-49页
    2.15 以 3-乙氧羰基-6-溴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索第49-50页
    2.16 合成条件探索第50-52页
    2.17 以 7-羟基-3-乙氧羰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索第52-53页
    2.18 合成条件探索第53-55页
    2.19 以 8-甲氧基-3-乙氧羰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路线探索第55-56页
    2.20 合成条件探索第56-57页
    2.21 典型的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57-72页
    2.22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识别作用的研究第72-105页
第3章 实验部分第105-118页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05-107页
        3.1.1 实验试剂第105-106页
        3.1.2 实验仪器第106-107页
    3.2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合成第107-115页
        3.2.1 以 4-三氟甲基-7-氨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07页
        3.2.2 以 4-甲基-7-氨基香豆素为母体的荧光探针的合成第107-108页
        3.2.3 以 3-乙氧羰基-7-二乙氨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08-109页
        3.2.4 以 3-氨基-7-羟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09页
        3.2.5 以 3-氨基-6-氯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09-110页
        3.2.6 以 3-氨基-6-溴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10-111页
        3.2.7 以 3-乙氧羰基-6-氯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11-112页
        3.2.8 以 3-乙氧羰基-6-溴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12-113页
        3.2.9 以 7-羟基-3-乙氧羰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13-114页
        3.2.10 以 8-甲氧基-3-乙氧羰基香豆素为母体的硫脲类香豆素的合成第114-115页
    3.3 荧光探针的光谱测试第115-118页
        3.3.1 样品溶液的配制第115-116页
        3.3.2 溶液 pH 的测定第116-117页
        3.3.3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第117页
        3.3.4 荧光光谱的测定第117-118页
第4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19页
本文合成化合物一览表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静电纺间位芳纶纳米纤维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十多种重要生物胺的分析方法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