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三的群众观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11-19页 |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 关于李立三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关于李立三群众观的研究 | 第14页 |
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四) 核心概念解析 | 第16-19页 |
1. 群众 | 第16-17页 |
2. 群众观 | 第17-19页 |
二、李立三群众观形成的背景 | 第19-27页 |
(一) 李立三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9-22页 |
1. 国内形势 | 第19-21页 |
2. 国际形势 | 第21-22页 |
(二) 李立三群众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22-23页 |
1. 教育经历 | 第22页 |
2. 个人性格 | 第22-23页 |
(三) 李立三群众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3-27页 |
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23-24页 |
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第24页 |
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24-25页 |
4. 毛泽东的群众思想 | 第25-27页 |
三、李立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7-45页 |
(一) 关于群众主体的看法 | 第27-31页 |
1. 干部源于群众,应当服务群众 | 第27-28页 |
2. 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的意见 | 第28-29页 |
3. 实行民主制度,确保群众地位 | 第29-31页 |
(二) 关于群众构成的看法 | 第31-34页 |
1. 工人阶级为领导,团聚群众队伍 | 第31-32页 |
2. 联合农民阶级,实现工农联盟 | 第32-33页 |
3. 争取其他阶级,强固革命组织 | 第33-34页 |
(三) 关于群众斗争的看法 | 第34-38页 |
1. 加强群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 | 第34-35页 |
2. 动员广大群众,扩大群众组织 | 第35-36页 |
3. 争取社会同情,发动群众斗争 | 第36-38页 |
(四) 关于群众利益的看法 | 第38-41页 |
1. 维护群众利益,减轻群众痛苦 | 第38-39页 |
2. 兼顾公私,统筹各方利益诉求 | 第39-40页 |
3. 努力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 | 第40-41页 |
(五) 关于群众价值的看法 | 第41-45页 |
1. 劳动是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形式 | 第41-42页 |
2. 保护劳动,转变劳动者的地位 | 第42-43页 |
3. 积极劳动,创造自身幸福生活 | 第43-45页 |
四、李立三群众观的基本特征 | 第45-55页 |
(一) 实践性 | 第45-47页 |
1. 强调从实际出发 | 第45-46页 |
2. 深入调查研究 | 第46-47页 |
(二) 系统性 | 第47-49页 |
1. 关注发展的动态 | 第47-48页 |
2. 形成系统的理论 | 第48-49页 |
(三) 原则性 | 第49-51页 |
1. 做群众工作时原则坚定 | 第49-50页 |
2. 为人处世中坚守原则 | 第50-51页 |
(四) 策略性 | 第51-55页 |
1. 重视群众的斗争 | 第51-52页 |
2. 适当的妥协退让 | 第52-55页 |
五、李立三群众观的局限性 | 第55-61页 |
(一) 理论局限性 | 第55-57页 |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理论水平不高 | 第55页 |
2. 受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缺乏自觉的党员意识 | 第55-56页 |
3. 排斥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阶段性的认知不足 | 第56-57页 |
(二) 实践局限性 | 第57-61页 |
1. 放弃群众“小斗争”,损害群众的利益 | 第57-58页 |
2. 错误估计革命形势,革命力量遭到破坏 | 第58-59页 |
3. 推行城市武装暴动,群众事业遭遇挫折 | 第59-61页 |
六、李立三群众观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61-69页 |
(一) 历史价值 | 第61-63页 |
1. 为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 第61-62页 |
2. 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62-63页 |
3.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6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63-69页 |
1. 为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提供了实践路向 | 第64-65页 |
2. 为加强党内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 第65-66页 |
3. 对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难题具有参考价值 | 第66页 |
4. 对发扬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具有重要启示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