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上市公司高送转异象及治理研究--以和邦生物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部分 案例介绍第8-18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案例背景第9-14页
        1.2.1 我国股票市场高送转现状第9-10页
        1.2.2 行业概况第10-11页
        1.2.3 和邦生物概况第11-14页
    1.3 和邦生物高送转和大股东减持第14-18页
        1.3.1 和邦生物历年股利政策第14-15页
        1.3.2 和邦生物高送转方案第15-16页
        1.3.3 和邦生物大股东减持第16-18页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第18-57页
    2.1 案例分析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思路第18-20页
        2.1.1 案例分析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2.1.2 案例分析的基本思路第19-20页
        2.1.3 创新点第20页
    2.2 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第20-26页
        2.2.1 信号传递理论第20-22页
        2.2.2 流动性理论第22-24页
        2.2.3 股利迎合理论第24-26页
    2.3 文献综述第26-34页
        2.3.1 国内研究现状第26-30页
        2.3.2 国外研究现状第30-33页
        2.3.3 文献评述第33-34页
    2.4 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存在的异象表现第34-43页
        2.4.1 异象的定义第34页
        2.4.2 信号传递视角第34-39页
        2.4.3 股本扩张提高流动性视角第39-42页
        2.4.4 股利迎合视角第42-43页
    2.5 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存在异象的原因分析第43-47页
        2.5.1 大股东的减持目的第43-47页
        2.5.2 资本市场高送转实施细则缺乏第47页
    2.6 和邦生物被监管后的效应分析第47-52页
        2.6.1 和邦生物受到监管后的短期市场反应第48-50页
        2.6.2 和邦生物收到问询函后的长期市场表现第50-52页
        2.6.3 和邦生物大股东减持的市场反应第52页
    2.7 治理对策第52-56页
        2.7.1 监管部门应细化实施高送转时应达到的业绩指标第53页
        2.7.2 监管部门可对高送转后的减持行为建立窗口期制度第53-54页
        2.7.3 监管部门可提高股票送转的会计处理门槛第54页
        2.7.4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完善治理机制限制不当送转方案的制定第54页
        2.7.5 上市公司应规范大股东减持的条件第54-55页
        2.7.6 中小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并加强对高送转政策的认识第55-56页
    2.8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的Adaptive Lasso方法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集成算法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