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片头设计的视觉修辞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内容和范畴 | 第8页 |
1.1.1 内容 | 第8页 |
1.1.2 范畴 | 第8页 |
1.2 课题相关概念 | 第8-10页 |
1.2.1 好莱坞电影片头 | 第8-9页 |
1.2.2 电影片头中的动态图形 | 第9页 |
1.2.3 视觉修辞学 | 第9-10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1 学科研究视角 | 第10页 |
1.3.2 学科应用方向 | 第10-11页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4.1 电影片头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2 视觉修辞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6.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分期:融合动态图形的好莱坞电影片头 | 第18-28页 |
2.1 早期工作室时期 | 第18-21页 |
2.2 设计师时期 | 第21-23页 |
2.3 标志设计时期 | 第23-24页 |
2.4 数字媒体时期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构建:基于符号学的片头修辞系统 | 第28-38页 |
3.1 片头文本的四种模式 | 第28-30页 |
3.1.1 解说模式 | 第28页 |
3.1.2 序言模式 | 第28-29页 |
3.1.3 独立叙事模式 | 第29页 |
3.1.4 总结模式 | 第29-30页 |
3.2 电影到片头的跨文本符号系统转换 | 第30-35页 |
3.2.1 符号的定义 | 第30-31页 |
3.2.2 符号系统间的转换 | 第31-32页 |
3.2.3 片头视觉符号的构建 | 第32-35页 |
3.3 片头视觉修辞系统的构建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表意:片头形象的修辞方法 | 第38-52页 |
4.1 形象抽取的修辞基础 | 第38-41页 |
4.1.1 形象的偏离与相似 | 第38-40页 |
4.1.2 形象的动态性 | 第40-41页 |
4.2 片头形象修辞的具体方法 | 第41-50页 |
4.2.1 附加修辞 | 第42-44页 |
4.2.2 压制修辞 | 第44-46页 |
4.2.3 代替修辞 | 第46-48页 |
4.2.4 解构修辞 | 第48-50页 |
4.3 本章小结:内容表意的形象修辞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叙述:片头运镜的修辞规律 | 第52-72页 |
5.1 镜头叙述的基本类型 | 第52-60页 |
5.1.1 镜头的景别 | 第52-53页 |
5.1.2 镜头的运动 | 第53-55页 |
5.1.3 镜头的构图 | 第55-60页 |
5.2 镜头叙述的修辞手法 | 第60-71页 |
5.2.1 独立镜头修辞 | 第61-62页 |
5.2.2 平行镜头修辞 | 第62-65页 |
5.2.3 插入镜头修辞 | 第65-67页 |
5.2.4 描述镜头修辞 | 第67-68页 |
5.2.5 叙事镜头修辞 | 第68-71页 |
5.3 本章小结:叙述形式的镜头修辞 | 第71-72页 |
第六章 趋态:片头视觉修辞的应用与发展 | 第72-84页 |
6.1 影片文本类型与视觉修辞应用 | 第72-74页 |
6.1.1 剧情文本的修辞 | 第72-73页 |
6.1.2 动作悬疑文本的修辞 | 第73页 |
6.1.3 动画文本地的修辞 | 第73-74页 |
6.1.4 科幻文本的修辞 | 第74页 |
6.2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片头视觉修辞发展 | 第74-82页 |
6.2.1 制片技术推动的片头视觉修辞 | 第75-78页 |
6.2.2 电影市场影响的片头视觉修辞 | 第78-80页 |
6.2.3 大众文化与片头视觉修辞 | 第80-8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主要结论 | 第84-86页 |
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