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时期的电影研究(1933-1945)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11-19页 |
(一) 国外动态 | 第11-18页 |
(二) 国内动态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二) 个案分析法 | 第19-20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 重点 | 第20页 |
(二) 难点 | 第20页 |
(三)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魏玛共和国时期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危机 | 第21-32页 |
第一节 魏玛共和国时期电影的发展概况 | 第21-28页 |
一、魏玛政府对电影的态度 | 第21-23页 |
二、德国电影工业由盛转衰 | 第23-26页 |
三、纳粹党的电影活动 | 第26-28页 |
第二节 魏玛时期电影风格的多元化 | 第28-32页 |
一、从表现主义到新客观主义 | 第28-30页 |
二、歌舞片与民族史诗的出现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第三帝国时期政府掌控下电影事业的发展 | 第32-46页 |
第一节 纳粹一体化与电影政策 | 第32-37页 |
一、纳粹一体化统治:电影产业协调 | 第32-34页 |
二、纳粹电影政策:控制、宣传与娱乐 | 第34-37页 |
第二节 电影工业的逐步国有化 | 第37-46页 |
一、电影融资机构的集中 | 第37-40页 |
二、国有间接控股公司的发展 | 第40-43页 |
三、国有控股公司的直接控制 | 第43-46页 |
第三章 作为宣传工具的第三帝国电影 | 第46-75页 |
第一节 宣传机构与控制电影制作 | 第46-54页 |
一、限定影人身份:帝国电影协会 | 第46-48页 |
二、掌控电影内容:国民教育与宣传部 | 第48-51页 |
三、设定政治指向性的放映场所 | 第51-54页 |
第二节 宣传主题与意识形态渗透 | 第54-68页 |
一、领袖原则:以《伟大的国王》为例 | 第55-58页 |
二、反犹主义:以《犹太人苏斯》为例 | 第58-61页 |
三、宣扬战争:以《科尔贝格》为例 | 第61-64页 |
四、仇恨敌人:反共和反英主题的变化 | 第64-68页 |
第三节 宣传效果与现实的妥协 | 第68-75页 |
一、有效性:加强民众对纳粹世界观的内化 | 第68-71页 |
二、现实性:电影制作人和观众的态度 | 第71-75页 |
第四章 作为大众娱乐形式的第三帝国电影 | 第75-94页 |
第一节 影院发展与市民生活 | 第75-83页 |
一、影院分布:范围广泛与城乡差距 | 第75-78页 |
二、影院映片:美国外片的输入与国片竞争 | 第78-82页 |
三、影院功能:娱乐休闲与精神庇护之地 | 第82-83页 |
第二节 第三帝国电影的特点分析 | 第83-87页 |
一、电影取向:主打娱乐,内含宣传 | 第83-85页 |
二、电影风格:沿袭魏玛传统与借鉴好莱坞 | 第85-87页 |
第三节 第三帝国电影的受众及其特征 | 第87-94页 |
一、受众群体:规模扩大 | 第88-89页 |
二、受众构成: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异 | 第89-92页 |
三、受众喜好:多样化与阶段性 | 第92-94页 |
结语 | 第94-96页 |
附录: 第三帝国时期的宣传片统计 | 第96-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