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张申府儒学观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8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第2章 张申府儒学思想产生原因 | 第12-21页 |
| 2.1 张申府儒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2-15页 |
| 2.1.1 张申府的生平 | 第12-13页 |
| 2.1.2 张申府儒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3-15页 |
| 2.2 张申府哲学思想来源 | 第15-21页 |
| 2.2.1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16-18页 |
| 2.2.2 通过罗素所理解的西方文化 | 第18-20页 |
| 2.2.3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 第20-21页 |
| 第3章 张申府的儒学观的发展阶段 | 第21-28页 |
| 3.1 早期的哲学功底 | 第21-22页 |
| 3.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学的态度 | 第22-23页 |
| 3.3 新启蒙时期对儒学的态度 | 第23-28页 |
| 3.3.1 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 第24-26页 |
| 3.3.2 挖掘孔子真价值 | 第26-28页 |
| 第4章 张申府的儒学研究 | 第28-37页 |
| 4.1 张申府儒学思想研究 | 第28-33页 |
| 4.1.1 仁的最高理想 | 第28-30页 |
| 4.1.2 中的标准 | 第30-32页 |
| 4.1.3 正名思想 | 第32-33页 |
| 4.2 张申府儒学思想的特点 | 第33-37页 |
| 4.2.1 以“通”为旨要 | 第34-35页 |
| 4.2.2 注重践行 | 第35-37页 |
| 第5章 张申府儒学观的现实意义 | 第37-41页 |
| 5.1 系统挖掘儒家思想 | 第37-38页 |
| 5.2 辨证综合的文化理论 | 第38-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