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禽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1 禽腺病毒的分类 | 第13页 |
1.2 禽腺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3-16页 |
1.2.1 禽腺病毒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1.2.2 禽腺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1.2.3 禽腺病毒的主要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第15-16页 |
1.3 禽腺病毒的流行病学与致病性 | 第16-17页 |
1.4 禽腺病毒的诊断技术 | 第17-18页 |
1.4.1 病毒分离 | 第17页 |
1.4.2 中和试验 | 第17页 |
1.4.3 琼脂扩散试验 | 第17页 |
1.4.4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7-18页 |
1.4.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8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一 抗血清4型禽腺病毒Fiber2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特性鉴定 | 第20-36页 |
1 材料 | 第20-22页 |
1.1 主要试验材料 | 第2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22页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22页 |
2 方法 | 第22-29页 |
2.1 免疫动物 | 第22页 |
2.2 单克隆抗体筛选方法建立 | 第22-23页 |
2.3 细胞融合及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 | 第23页 |
2.4 单克隆抗体大量制备及纯化 | 第23-26页 |
2.4.1 腹水制备 | 第23-24页 |
2.4.2 腹水纯化 | 第24-25页 |
2.4.3 腹水纯化效果的鉴定 | 第25-26页 |
2.5 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测定 | 第26页 |
2.6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 第26页 |
2.7 相加ELISA试验 | 第26-27页 |
2.8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27页 |
2.9 单克隆抗体病毒中和试验 | 第27-28页 |
2.9.1 体外中和试验 | 第27页 |
2.9.2 中和试验Western blot分析 | 第27-28页 |
2.10 免疫共沉淀试验 | 第28-29页 |
3 结果 | 第29-34页 |
3.1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29页 |
3.2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及亚类鉴定结果 | 第29-30页 |
3.3 单克隆抗体腹水纯化结果 | 第30页 |
3.4 相加ELISA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3.5 抗FAdV-4Fiber2蛋白单抗特异性分析 | 第31-32页 |
3.6 单抗3C2体外病毒中和效果 | 第32-33页 |
3.7 单抗3C2与FAdV-4 Fiber-2免疫共沉淀结果 | 第33-34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34-36页 |
研究内容二 检测FAdV-4病毒的双夹心ELISA方法建立 | 第36-47页 |
1 材料 | 第36-37页 |
1.1 病毒、细胞、抗体、引物 | 第3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第37页 |
2 方法 | 第37-40页 |
2.1 酶标抗体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 最适包被抗体和最适酶标抗体的筛选 | 第38页 |
2.3 最佳包被浓度及酶标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确定 | 第38-39页 |
2.4 酶标抗体降低背景稀释方法的确定 | 第39页 |
2.5 单克隆抗体双夹心ELISA cut off值的确定 | 第39页 |
2.6 双抗体夹心ELISA特异性反应 | 第39页 |
2.7 双抗体夹心ELISA抗原灵敏感度检测 | 第39-40页 |
2.8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初步应用及其与PCR符合度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6页 |
3.1 最适包被抗体和最佳酶标抗体筛选结果 | 第40-41页 |
3.2 最佳包被浓度及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 酶标抗体降低背景稀释方法的确定 | 第42页 |
3.4 双抗体夹心ELISA cut off值的确定 | 第42页 |
3.5 双抗体夹心ELISA特异性反应试验 | 第42页 |
3.6 双抗体夹心ELISA灵敏度试验 | 第42-44页 |
3.7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初步应用 | 第44-46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46-47页 |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