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宇称时间对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路模型及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进程及现状 | 第11-20页 |
1.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分类 | 第11-13页 |
1.2.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1.2.3 无线电能传输的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1.3 宇称时间对称与无线电能传输 | 第20-22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宇称时间对称振荡器 | 第24-35页 |
2.1 宇称时间对称 | 第24-26页 |
2.1.1 宇称对称 | 第24页 |
2.1.2 时间对称 | 第24-25页 |
2.1.3 宇称时间对称 | 第25-26页 |
2.1.4 电子学中的对称 | 第26页 |
2.2 负电阻 | 第26-28页 |
2.2.1 负电阻的定义 | 第26-27页 |
2.2.2 负电阻的构建方法 | 第27-28页 |
2.3 LRC振荡器 | 第28-30页 |
2.3.1 LRC振荡器的电路方程 | 第29页 |
2.3.2 阻抗和导纳 | 第29-30页 |
2.3.3 品质因数 | 第30页 |
2.4 宇称时间对称耦合振荡器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宇称时间对称无线电能传输电路模型 | 第35-48页 |
3.1 基于PT对称原理的拓扑选择 | 第35-40页 |
3.1.1 并联—并联型(PP型)拓扑 | 第36-37页 |
3.1.2 串联—串联型(SS型)拓扑 | 第37-38页 |
3.1.3 串联—并联型(SP型)拓扑 | 第38-39页 |
3.1.4 并联—串联型(PS型)拓扑 | 第39-40页 |
3.2 PT对称无线电能传输的频率特性 | 第40-45页 |
3.2.1 并联—并联型拓扑 | 第40-44页 |
3.2.2 串联—串联型拓扑 | 第44-45页 |
3.3 PT对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能量特点 | 第45-46页 |
3.4 电路模型与耦合模模型的比较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宇称时间对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现 | 第48-58页 |
4.1 系统模型 | 第48-51页 |
4.2 系统设计 | 第51-52页 |
4.2.1 非线性增益电路 | 第51页 |
4.2.2 传输线圈和补偿电容 | 第51-52页 |
4.3 系统仿真 | 第52-54页 |
4.4 实验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1.总结 | 第58页 |
2.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