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N银行科技支行投贷联动产品开发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2页
        1.2.1 国外投贷联动产品模式的研究第10-11页
        1.2.2 国内投贷联动产品模式的研究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5页
        1.3.1 研究框架与内容第12-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章 N银行科技支行业务发展现状第15-23页
    2.1 我国推进科技支行业务发展的政策背景第15-16页
        2.1.1 国家层面的政策机制第15页
        2.1.2 地区层面的政策机制第15-16页
    2.2 N银行科技支行业务发展现状第16-19页
        2.2.1 业务发展基本情况第16-17页
        2.2.2 贷款结构分析第17-18页
        2.2.3 组织架构分析第18-19页
    2.3 N银行科技支行产品模式第19-21页
        2.3.1 “银行+政府”产品模式第19-20页
        2.3.2 “银行+政府+保险公司”产品模式第20-21页
    2.4 N银行科技支行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第21-22页
        2.4.1 风险控制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第21页
        2.4.2 科技贷款规模普遍较小第21-22页
        2.4.3 科技金融产品单一第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N银行科技支行开发投贷联动产品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23-29页
    3.1 开发投贷联动产品的必要性第23-24页
        3.1.1 投贷联动产品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升级的需要第23页
        3.1.2 投贷联动产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的需要第23-24页
    3.2 开发投贷联动产品的可行性第24-28页
        3.2.1 开发投贷联动产品优势第24-25页
        3.2.2 开发投贷联动产品劣势第25-26页
        3.2.3 开发投贷联动产品机会第26页
        3.2.4 开发投贷联动产品威胁第26-27页
        3.2.5 开发投贷联动产品的可行性分析第27-28页
    3.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N银行科技支行投贷联动产品设计第29-39页
    4.1 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征及融资需求第29-32页
        4.1.1 种子期第29页
        4.1.2 初创期第29-30页
        4.1.3 成长期第30页
        4.1.4 成熟期第30-31页
        4.1.5 衰退期第31-32页
    4.2 投贷联动产品的主要模式第32-35页
        4.2.1 他投我贷第32-33页
        4.2.2 认股权证贷款第33-34页
        4.2.3 我投我贷第34-35页
    4.3 各个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匹配投贷联动产品第35-37页
        4.3.1 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贷联动产品设计第35-36页
        4.3.2 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贷联动产品设计第36页
        4.3.3 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贷联动产品设计第36-37页
        4.3.4 成熟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贷联动产品设计第37页
    4.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五章 投贷联动产品实施中关注问题第39-47页
    5.1 紧跟相关监管制度变化进行创新第39-40页
    5.2 加深投与贷双方沟通,加速投与贷文化融合第40-41页
        5.2.1 选择合适的投贷联动产品合作风险投资机构第40页
        5.2.2 建立投贷联动产品的合作机制第40页
        5.2.3 优化投贷联动产品的风控体系第40-41页
    5.3 拓展业务盈利方式,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第41-42页
        5.3.1 资金结算与沉淀第41页
        5.3.2 风险补偿利息收入第41-42页
        5.3.3 财务顾问收入第42页
        5.3.4 认股选择权超额回报第42页
    5.4 合理解决资金错配及退出问题第42-44页
        5.4.1 完善和规范银行资金池第43页
        5.4.2 搭建股权交易平台系统第43-44页
    5.5 建立投贷联动业务风险同担、信息同享机制第44-45页
        5.5.1 前期建立调查合作机制第44页
        5.5.2 后期建立贷后管理合作机制第44-45页
    5.6 加强外部团队引进及培养内部人才第45-46页
        5.6.1 引进和借助外部团队第45页
        5.6.2 培养内部人才第45-46页
    5.7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附件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农业银行YLS支行网点转型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