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5页 |
1.1 稀土材料与稀土资源 | 第16-17页 |
1.2 离子吸附型稀土 | 第17-19页 |
1.3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 第19-22页 |
1.4 黏土矿物的表面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22-27页 |
1.4.1 黏土矿物的类型 | 第22-23页 |
1.4.2 黏土矿物的表面结构 | 第23-25页 |
1.4.3 黏土矿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特征 | 第25-27页 |
1.5 稀土元素的分异规律 | 第27-34页 |
1.6 Zeta电位与浸取机理 | 第34-36页 |
1.7 提取技术最新进展 | 第36-41页 |
1.8 废水废渣处理及最新进展 | 第41-44页 |
1.9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44-45页 |
第2章 离子吸附型稀土迁移活性及分异程度评价方法 | 第45-91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2.2.1 研究区位置 | 第46页 |
2.2.2 主要原料、仪器及步骤 | 第46-48页 |
2.3 观察对象和参考点的选择及相对分异值的计算 | 第48-49页 |
2.4 全南dd1矿井中稀土元素的结果与分析 | 第49-62页 |
2.4.1 稀土元素总量的富集和分布 | 第49-50页 |
2.4.2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 第50-54页 |
2.4.3 稀土元素沿垂直方向的分异 | 第54-57页 |
2.4.4 稀土在黏土矿物之间的富集和分异 | 第57-58页 |
2.4.5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 第58-61页 |
2.4.6 全南dd1矿井的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2.5 龙南fk1井稀土元素配分及分异规律 | 第62-72页 |
2.5.1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 第65-68页 |
2.5.2 稀土元素垂直方向分异规律 | 第68-69页 |
2.5.3 稀土元素在颗粒之间的分异 | 第69-71页 |
2.5.4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 第71-72页 |
2.6 安远ay1稀土元素配分及分异规律 | 第72-76页 |
2.6.1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 第72-73页 |
2.6.2 稀土元素垂直方向分异规律 | 第73-75页 |
2.6.3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 第75-76页 |
2.7 寻乌xw1井稀土元素配分及分异规律 | 第76-85页 |
2.7.1 稀土元素配分类型 | 第76-80页 |
2.7.2 稀土元素分异规律 | 第80-84页 |
2.7.3 稀土元素的相对分异值及其意义 | 第84-85页 |
2.8 铈的吸附与解吸 | 第85-89页 |
2.8.1 黏土对铈的等温吸附 | 第85-86页 |
2.8.2 黏土对铈的吸附动力学 | 第86-87页 |
2.8.3 XPS表征结果及铈异常的原因 | 第87-89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3章 不同景观位置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分异和迁移规律 | 第91-162页 |
3.1 引言 | 第91-95页 |
3.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95-98页 |
3.2.1 研究区概况及取样点分布 | 第95页 |
3.2.2 主要原料、仪器及步骤 | 第95-98页 |
3.3 样品表征结果分析 | 第98-107页 |
3.3.1 粒度及形貌分析 | 第98-101页 |
3.3.2 红外光谱图分析 | 第101-104页 |
3.3.3 XRD谱图分析 | 第104-106页 |
3.3.4 TGA曲线分析 | 第106-107页 |
3.4 代表性矿样全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3页 |
3.4.1 龙南全风化矿样 | 第107-112页 |
3.4.2 全南半风化和全风化矿样 | 第112-113页 |
3.5 不同景观位置上的原矿特征 | 第113-117页 |
3.5.1 含水率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113页 |
3.5.2 矿样磨蚀pH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4页 |
3.5.3 矿样的分级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5页 |
3.5.4 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115-116页 |
3.5.5 矿样渗透性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第116-117页 |
3.6 分水岭景观位置矿井中稀土元素分布状况 | 第117-124页 |
3.6.1 稀土总量垂直分异规律及在各粒级中分布情况 | 第117-118页 |
3.6.2 不同深度矿样稀土配分模式 | 第118-119页 |
3.6.3 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异 | 第119-121页 |
3.6.4 Ce和Eu与其它元素的分异 | 第121页 |
3.6.5 主要稀土元素配分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 第121-122页 |
3.6.6 稀土元素相对分异值 | 第122-124页 |
3.7 上脊梁景观位置矿井中稀土元素分布状况 | 第124-130页 |
3.7.1 稀土总量垂直分异规律及在各粒级中分布情况 | 第124页 |
3.7.2 不同深度矿样稀土配分模式 | 第124-125页 |
3.7.3 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异 | 第125-127页 |
3.7.4 Ce的异常值 | 第127-128页 |
3.7.5 主要稀土元素配分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 第128-129页 |
3.7.6 稀土元素相对分异值 | 第129-130页 |
3.8 下脊梁和侧面坡、尾面坡景观位置矿井中稀土元素分布状况 | 第130-148页 |
3.8.1 稀土总量垂直分异规律及在各粒级中分布情况 | 第130-132页 |
3.8.2 不同深度矿样稀土配分模式 | 第132-135页 |
3.8.3 轻稀土与重稀土的分异 | 第135-139页 |
3.8.4 Ce和Eu的异常 | 第139-141页 |
3.8.5 主要稀土元素配分随深度的变化关系 | 第141-144页 |
3.8.6 相对分异值 | 第144-148页 |
3.9 水流方向的判定依据与意义 | 第148-155页 |
3.9.1 基于尾矿中铵氮和稀土残留量分析结果 | 第148-150页 |
3.9.2 基于稀土总量和重稀土富集的水流方向判断依据 | 第150-155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155-162页 |
第4章 提高离子吸附型稀土提取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 第162-188页 |
4.1 引言 | 第162-1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63-165页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63-164页 |
4.2.2 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 第164页 |
4.2.3 浸出实验及表征方法 | 第164-165页 |
4.2.4 Zeta电位测定方法 | 第165页 |
4.2.5 增加石灰水护尾工艺的实验方法 | 第165页 |
4.3 基于双电层模型和水化理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交换机理 | 第165-176页 |
4.3.1 基于水化理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交换机理 | 第165-166页 |
4.3.2 离子吸附型黏土矿物原矿的Zeta电位 | 第166-168页 |
4.3.3 浸取过程中的Zeta电位变化与稀土浸出效率 | 第168-170页 |
4.3.4 基于双电层模型和水化理论的离子吸附型稀土交换机理 | 第170-176页 |
4.4 基于pH依赖性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分类和高效浸出方法 | 第176-183页 |
4.4.1 基于pH依赖性的离子吸附型稀土分类 | 第176-177页 |
4.4.2 黏土矿物的结构及吸附稀土离子的解吸模型 | 第177-178页 |
4.4.3 离子吸附型稀土及共存离子浸取的pH值依赖性 | 第178-180页 |
4.4.4 几种典型离子型稀土矿样的两段法浸出工艺浸出效果 | 第180页 |
4.4.5 两段法工艺浸取剂中氢离子对稀土、铁、铝的浸出作用 | 第180-181页 |
4.4.6 不同粒级离子型稀土矿样的两段法浸出效果比较及原因 | 第181-183页 |
4.5 增加石灰水护尾工艺的结果与分析 | 第183-18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第5章 低浓度稀土的回收与废水处理 | 第188-201页 |
5.1 引言 | 第188-18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89-2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200-201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201-207页 |
6.1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开发的环境工程模式 | 第201-202页 |
6.2 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生产勘探与技术选择 | 第202-203页 |
6.3 提高离子吸附型稀土浸取效率的方法和原理 | 第203-204页 |
6.4 矿山低浓度稀土含铵废水的处理与稀土回收 | 第204-205页 |
6.5 问题与展望 | 第205-207页 |
致谢 | 第207-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20-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