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1章 我国现行抵押物转让制度的不良影响 | 第12-19页 |
1.1 弱化了抵押权的物权性 | 第12-13页 |
1.2 影响了抵押物经济价值的实现 | 第13-14页 |
1.3 导致了当事人利益保护的失衡 | 第14-16页 |
1.4 带来了法律适用上的困惑 | 第16-19页 |
第2章 抵押物转让模式的分析 | 第19-31页 |
2.1 抵押物自由转让模式的分析 | 第19-27页 |
2.1.1 抵押物自由转让模式的制度安排 | 第19-25页 |
2.1.2 自由转让模式的利益平衡机制 | 第25-27页 |
2.2 抵押物限制转让模式的分析 | 第27-31页 |
2.2.1 同意转让模式的制度安排 | 第27-28页 |
2.2.2 通知转让模式的制度安排 | 第28-29页 |
2.2.3 限制转让模式的利益平衡机制 | 第29-31页 |
第3章 完善我国抵押物转让制度的建议 | 第31-50页 |
3.1 我国抵押物转让模式的应然选择:通知转让模式 | 第31-36页 |
3.1.1 有利于保护抵押权人:相较自由转让模式 | 第32-34页 |
3.1.2 有利于实现抵押物的经济价值:相较同意转让模式 | 第34-36页 |
3.2 在通知转让模式下引入涤除权以平衡抵押权人与抵押人的利益 | 第36-44页 |
3.2.1 我国现行法欠缺涤除权的规定 | 第39页 |
3.2.2 我国引入涤除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9-41页 |
3.2.3 我国涤除权的制度设计 | 第41-44页 |
3.3 在区分规则下规定抵押物转让的法律效果 | 第44-47页 |
3.3.1 区分抵押物转让的效力 | 第45页 |
3.3.2 未依法转让抵押物的效力 | 第45-47页 |
3.4 善意取得抵押物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