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8页 |
1.1 大蒜简介 | 第12页 |
1.2 大蒜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 第12-15页 |
1.2.1 大蒜的营养价值 | 第12-13页 |
1.2.2 大蒜的药用价值 | 第13-15页 |
1.3 蒜片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及处理方法 | 第15-23页 |
1.3.1 蒜片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 第15-20页 |
1.3.2 传统废水处理技术 | 第20-23页 |
1.4 超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优势 | 第23-26页 |
1.4.1 超滤技术的发展 | 第23-25页 |
1.4.2 超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3 超滤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优势 | 第26页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5.1 蒜片生产废水的特点 | 第26页 |
1.5.2 选题的意义 | 第26-2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0-38页 |
2.4.1 大蒜废水的采集及模拟方法 | 第30页 |
2.4.2 模拟大蒜废水处理的流程 | 第30页 |
2.4.3 糖与蛋白的测定方法 | 第30-33页 |
2.4.4 蒜片生产模拟废水COD的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2.4.5 蒜片生产模拟废水BOD的测定方法。 | 第34页 |
2.4.6 蒜片生产模拟废水浊度的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2.4.7 大蒜蛋白质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 | 第35页 |
2.4.8 大蒜多糖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 | 第35-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62页 |
3.1 大蒜多糖分子量分布 | 第38-43页 |
3.1.1 膜方法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3.1.2 排阻色谱法测定结果 | 第39-40页 |
3.1.3 大蒜多糖分子量分析 | 第40-43页 |
3.2 大蒜废水中蛋白的分子量分布 | 第43-44页 |
3.2.1 膜方法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2.2 SDS-PAGE法测定结果 | 第44页 |
3.3 用膜方法探究酸性多糖的分子量范围 | 第44-45页 |
3.4 废水膜处理系统S | 第45-46页 |
3.4.1 膜处理系统S1的建立 | 第45页 |
3.4.2 超滤膜系统S1出水结果 | 第45-46页 |
3.5 超滤膜系统S2 | 第46-49页 |
3.5.1 膜系统S2的建立 | 第46-47页 |
3.5.2 膜处理系统S2的处理效果 | 第47-49页 |
3.6 蒜片废水处理系统S2特性 | 第49-58页 |
3.6.1 超滤膜的特性 | 第49页 |
3.6.2 样品量对蒜片废水处理系统S2的影响 | 第49-50页 |
3.6.3 蒜片废水初始浓度对处理系统S2的影响 | 第50-52页 |
3.6.4 处理系统S2动态净化效果 | 第52-53页 |
3.6.5 系统压力对净化处理系统S2流速的影响 | 第53-54页 |
3.6.6 工作压力对净化处理系统S2的影响 | 第54页 |
3.6.7 膜通量 | 第54-57页 |
3.6.8 净化处理系统S2的出水端水质监控 | 第57-58页 |
3.7 优化出口端水质 | 第58-62页 |
3.7.1 使用净化剂进一步净化出水端水质 | 第58页 |
3.7.2 净化剂填装量对净化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3.7.3 中性氧化铝污水耐受量 | 第59-60页 |
3.7.4 膜的多级使用对废水净化的影响 | 第60-61页 |
3.7.5 使用反渗透技术优化出口端水质 | 第61页 |
3.7.6 蒜片废水初始总糖浓度对反渗透技术水质的影响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4.1 大蒜废水中糖类物质以及蛋白类物质分子量分布的确定 | 第62页 |
4.2 蒜片生产废水超滤净化处理系统S | 第62-63页 |
4.3 蒜片生产废水超滤净化处理系统S2出水综合利用 | 第63页 |
4.4 蒜片生产废水超滤净化处理系统S2的特点 | 第63页 |
4.5 蒜片生产废水超滤净化处理系统S2的可改造性能 | 第63-64页 |
4.6 蒜片生产废水超滤净化处理系统S2的预计效益 | 第64页 |
5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