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1-3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燃料电池概述 | 第11-15页 |
1.2.1 燃料电池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2.2 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 第13-15页 |
1.3 金属-空气电池概述 | 第15-16页 |
1.3.1 金属-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5页 |
1.3.2 金属-空气电池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4 氧还原反应和析氧反应催化剂 | 第16-23页 |
1.4.1 电催化氧还原反应及析氧反应机理 | 第16-20页 |
1.4.2 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及析氧反应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6页 |
二、Fe–M–C(M=N,P,S)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电子结构调控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36-70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44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37-38页 |
2.2.2 Fe–M–C(M=N,P,S)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8-40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0-41页 |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1-43页 |
2.2.5 阻抗测试 | 第43页 |
2.2.6 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4页 |
2.3.1 催化剂的相结构和晶粒尺寸分析 | 第44-45页 |
2.3.2 拉曼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2.3.3 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 | 第46-50页 |
2.3.4 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 | 第50-53页 |
2.3.5 ORR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53-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三、过渡金属磷化物纳米材料的表面掺杂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70-90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4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71-72页 |
3.2.2 NPF/M_xP_y(M=Ni,Co,Fe)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72页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72页 |
3.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2-73页 |
3.2.5 阻抗测试 | 第73-7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3.3.1 物相结构分析 | 第74页 |
3.3.2 表面形貌和元素分布 | 第74-77页 |
3.3.3 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 | 第77-80页 |
3.3.4 析氧反应催化性能评价 | 第80-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四、表面杂原子掺杂合金纳米催化材料的控制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90-116页 |
4.1 引言 | 第90-9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1-95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91-92页 |
4.2.2 NPF/Cu_(0.81)Ni_(0.19)/NF催化剂的制备 | 第92-94页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94页 |
4.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94-95页 |
4.2.5 阻抗测试 | 第9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9页 |
4.3.1 离子液体对泡沫镍的结构导向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95-97页 |
4.3.2 NPF/Cu_(0.81)Ni_(0.19)/NF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97-99页 |
4.3.3 表面形貌和组成分析 | 第99-101页 |
4.3.4 表面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 | 第101-102页 |
4.3.5 析氧反应催化性能(OER) | 第102-107页 |
4.3.6 稳定性测试中催化剂结构、形貌及表面元素组成变化 | 第107-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五、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5.1 总结 | 第116页 |
5.2 展望 | 第116-118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