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团结教育契合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9页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选题缘由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7页
        (一)关于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的研究第10-14页
        (二)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第14-16页
        (三)关于多民族和合共生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契合研究第16-17页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7-19页
        (一)研究思路第17页
        (二)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三)创新点第18-19页
第一章 边疆多民族社区民族团结教育概述第19-30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第19-23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第19-21页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第21-23页
    二、当代边疆多民族社区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及指向第23-26页
        (一)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认识第23-24页
        (二)培养各民族更加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24-25页
        (三)弘扬各民族间彼此尊重、互助发展的传统美德第25-26页
    三、当代边疆多民族社区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30页
        (一)族际间经济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平衡机制薄弱第26-27页
        (二)多元文化环境与民族团结教育间的有效联动尚待加强第27-28页
        (三)民族团结教育的本土化努力不足第28-30页
第二章 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的内容及价值第30-40页
    一、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第31-36页
        (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有序衔接第31-33页
        (二)族际交往共生共融第33-35页
        (三)族内交往和睦友好第35-36页
    二、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第36-40页
        (一)和合共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动力第36-38页
        (二)和合共生是社会安定进步的价值取向第38-39页
        (三)和合共生是各民族相容相和、共同繁荣的指导原则第39-40页
第三章 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契合特征第40-50页
    一、环境共生: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团结教育契合的契入点第40-43页
        (一)各民族共有的自然家园第41-42页
        (二)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第42-43页
    二、主体共融: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团结教育契合的关节点第43-46页
        (一)起于多源第43-44页
        (二)融合发展第44-45页
        (三)多元一统第45-46页
    三、精神共享: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团结教育契合的共鸣点第46-50页
        (一)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第46-47页
        (二)边疆稳定和谐是各族人民的一致追求第47-48页
        (三)繁荣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诉求第48-50页
第四章 推进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传承,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倍增效应第50-62页
    一、结合时代要求,实现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第50-55页
        (一)针对民族团结教育需求,全面发掘整理相关传统文化资源第50-51页
        (二)结合时代需求,对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建设进行优选和升华第51-53页
        (三)发挥社会合力,推进和合共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交流第53页
        (四)强化和合共生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制度保障第53-55页
    二、边疆多民族社区和合共生传统文化资源应多途径进入民族团结教育第55-62页
        (一)民族和合共生传统文化资源与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有机结合第55-56页
        (二)民族和合共生传统文化资源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结合第56-57页
        (三)推出弘扬多民族和合共生传统的系列影视作品第57-59页
        (四)民族和合共生传统宣传与民族节庆文化相结合第59-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惠州市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实证研究--以2013年度为例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情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