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二)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5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先秦时期的乐与乐教 | 第17-39页 |
(一) 氏族社会时期的“神人以和”之乐与乐教 | 第17-23页 |
1、氏族社会时期“神人以和”之乐 | 第17-20页 |
2、服务于劳作祭祀之乐教 | 第20-23页 |
(二) 上古三代时期的“功成制礼”之乐与乐教 | 第23-33页 |
1、上古三代时期“功成制礼”之乐 | 第23-26页 |
2、服务于礼乐制度之乐教 | 第26-33页 |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省风宣气”之乐与乐教 | 第33-39页 |
1、春秋战国时期“省风宣气”之乐 | 第33-34页 |
2、摆脱礼乐束缚之乐教 | 第34-39页 |
二 乐何以能教——乐之功能略析 | 第39-46页 |
(一)“感于物而动”“乐者乐也”的音乐审美接受心理 | 第39-40页 |
(二)“兴观群怨”“移风易俗”的音乐社会功能 | 第40-41页 |
(三)“乐与政通”的音乐政治功能 | 第41-42页 |
(四)“融德于乐”的音乐教化功能 | 第42-43页 |
(五)“天地人和”的音乐理想审美境界 | 第43-46页 |
三 乐教淡出原因蠡测 | 第46-51页 |
(一)“大乐”难再“移情” | 第46-47页 |
(二)乐至诗的转变是“雅俗之变” | 第47-48页 |
(三)“冲出礼乐桎梏”的诸侯争霸 | 第48-49页 |
(四)文化身份认同追寻下的乐诗选择 | 第49-51页 |
四 先秦诗与诗教的发生与形成 | 第51-70页 |
(一)氏族社会时期的“唱颂生活”“神明昭告”之诗与诗教 | 第51-54页 |
1、氏族社会时期“唱颂生活”“神明昭告”之诗 | 第51-52页 |
2、与乐舞融合的歌谣之教 | 第52-54页 |
(二)上古三代时期的“转向人事”之诗与诗教 | 第54-61页 |
1、上古三代时期“转向人事”之诗 | 第54-56页 |
2、服务于礼的乐诗之教 | 第56-61页 |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言志”之诗与诗教 | 第61-70页 |
1、春秋战国时期“独立言志”之诗 | 第61-62页 |
2、脱离礼乐之独立诗教 | 第62-70页 |
(1)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诗教 | 第62-64页 |
(2)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诗教 | 第64-70页 |
五 乐教诗教关系转变 | 第70-90页 |
(一)乐诗内在本质的关系 | 第70-81页 |
1、摹仿与节奏 | 第70-73页 |
2、情感的生成与抒发 | 第73-76页 |
3、义对声的突围 | 第76-78页 |
4、独立之诗的隐形音乐美 | 第78-81页 |
(二)不同时期乐诗的关系 | 第81-90页 |
1、混沌初生 融合为一 | 第81-82页 |
2、据礼而教 安邦定国 | 第82-85页 |
3、礼崩乐坏 诗之独立 | 第85-87页 |
4、春秋末期孔门儒家的“乐教”“诗教” | 第87-90页 |
余论:乐教诗教的当代意义与教育反思 | 第90-98页 |
(一)功成而作乐 | 第90-92页 |
(二)作诗以言志 | 第92-94页 |
(三)以“和”为美 | 第94-95页 |
(四)“温柔敦厚”之美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