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20页 |
(一)文脉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国内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3-39页 |
一、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一)旅游地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二)点—轴系统理论 | 第24-25页 |
(三)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25-26页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26-39页 |
(一)文脉 | 第26-27页 |
(二)城市文脉 | 第27-33页 |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 第33-37页 |
(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机理 | 第39-49页 |
一、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一)旅游资源禀赋 | 第39-40页 |
(二)社会经济发展 | 第40页 |
(三)区域战略规划 | 第40页 |
(四)交通区位条件 | 第40-41页 |
二、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 | 第41-42页 |
(一)集聚机制 | 第41-42页 |
(二)扩散机制 | 第42页 |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模型 | 第42-49页 |
(一)动力主体 | 第42-44页 |
(二)动力媒介 | 第44页 |
(三)动力作用 | 第44-49页 |
第四章 文脉视角下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路径 | 第49-59页 |
一、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序 | 第49-51页 |
(一)萌芽阶段 | 第50页 |
(二)开发阶段 | 第50页 |
(三)发展阶段 | 第50页 |
(四)成熟阶段 | 第50-51页 |
(五)衰落或复苏阶段 | 第51页 |
二、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模式 | 第51-54页 |
(一)节点式发展 | 第52页 |
(二)极核式发展 | 第52页 |
(三)点轴式发展 | 第52页 |
(四)网络式发展 | 第52-53页 |
(五)域面式发展 | 第53页 |
(六)一体化发展 | 第53-54页 |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形态 | 第54-59页 |
(一)自然旅游空间 | 第54-55页 |
(二)人文旅游空间 | 第55-59页 |
第五章 文脉视角下开封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59-83页 |
一、开封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59-63页 |
(一)旅游资源禀赋 | 第59-60页 |
(二)社会经济发展 | 第60-61页 |
(三)区域战略规划 | 第61-62页 |
(四)交通区位条件 | 第62-63页 |
二、开封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 | 第63-70页 |
(一)显性要素 | 第64-68页 |
(二)隐性要素 | 第68-70页 |
(三)创新要素 | 第70页 |
三、文脉视角下开封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空分析 | 第70-76页 |
(一)萌芽阶段——节点式发展 | 第71页 |
(二)开发阶段——极核式发展 | 第71-72页 |
(三)发展阶段——点轴式发展 | 第72-76页 |
四、文脉视角下开封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 | 第76-83页 |
(一)国际化: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指导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 第77-78页 |
(二)绿色化:开封水系建设推动城市旅游自然空间结构开发进程 | 第78-80页 |
(三)休闲化:城墙环城游憩带建设丰富市民休闲区域功能业态 | 第80-8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3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