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5-18页 |
1.2.3 观点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4.1 本文创新 | 第20-21页 |
1.4.2 本文不足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概念厘定和相关理论 | 第22-32页 |
2.1 概念厘定 | 第22-26页 |
2.1.1 政府绩效评估 | 第22-24页 |
2.1.2 第三方 | 第24-25页 |
2.1.3 第三方参与机制 | 第25-2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29页 |
2.3 我国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第三方参与的一般方式 | 第29-32页 |
2.3.1 由高校专家作为“第三方”参与政府绩效评估 | 第30页 |
2.3.2 由专业组织作为“第三方”进行政府绩效评估 | 第30-31页 |
2.3.3 由各类市民作为“第三方”进行政府绩效评估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第三方参与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 第32-39页 |
3.1 我国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第三方参与机制的现状 | 第32-36页 |
3.1.1 第三方参与机制的形成 | 第32-33页 |
3.1.2 第三方参与机制运行状况 | 第33-36页 |
3.2 我国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第三方参与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 第36-39页 |
3.2.1 第三方参与机制主体参与非制度性 | 第36-37页 |
3.2.2 第三方参与机制作用范围窄 | 第37-38页 |
3.2.3 第三方参与机制影响深度不够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我国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第三方参与机制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4.1 参与主体方面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4.1.1 多元参与主体的不利影响 | 第39页 |
4.1.2 参与主体的自利性导向 | 第39-40页 |
4.2 参与程序方面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4.2.1 评估准备阶段第三方参与弱化 | 第41-42页 |
4.2.2 评估实施阶段第三方参与有失透明 | 第42页 |
4.2.3 评估的结果应用阶段第三方参与评估结果应用不利 | 第42-43页 |
4.3 程序保障机制方面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4.3.1 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4.3.2 结果应用机制不健全 | 第44页 |
4.3.3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44-45页 |
4.4 制度建设方面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4.4.1 我国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缓慢成长 | 第45-46页 |
4.4.2 缺少对第三方参与的制度建设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国内外第三方参与机制对比研究 | 第48-57页 |
5.1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中第三方参与机制 | 第48-50页 |
5.1.1 美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机制 | 第48-49页 |
5.1.2 英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机制 | 第49-50页 |
5.2 国内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机制典型方式 | 第50-52页 |
5.2.1 邀请高校学术机构作为第三方的绩效评估 | 第50-51页 |
5.2.2 “万人议政” | 第51-52页 |
5.3 国内外对比分析及启示 | 第52-57页 |
5.3.1 国内外第三方参与机制的对比分析 | 第52-54页 |
5.3.2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54-57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地级市政府绩效评估第三方参与机制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 第57-64页 |
6.1 规范参与主体行为 | 第57-58页 |
6.1.1 规范地级市政府行为 | 第57页 |
6.1.2 提高第三方自律性 | 第57-58页 |
6.2 改进第三方参与的程序 | 第58-60页 |
6.2.1 完善第三方参与规定程序 | 第58-59页 |
6.2.2 提供健全的保障机制 | 第59-60页 |
6.3 改善第三方参与的外部环境 | 第60-64页 |
6.3.1 完善相关主体法律制度 | 第61页 |
6.3.2 夯实相关配套制度基础 | 第61-62页 |
6.3.3 获得完整对称的信息 | 第62页 |
6.3.4 多方共同参与 | 第62-63页 |
6.3.5 提高第三方自身参与能力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