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緒論 | 第8-14页 |
一、選題的緣由和研究意義 | 第8页 |
二、通假字研究現狀 | 第8-11页 |
(一)通假字的性質及其與古今字、假借字、異體字之間的關係 | 第8-9页 |
(二)通假字產生的原因 | 第9-10页 |
(三)通假字和本字在字義、音韻上的關係 | 第10页 |
(四)以某一特定文獻中的通假字作為研究對象 | 第10-11页 |
(五)工具書中的通假字研究 | 第11页 |
三、清華簡及清華簡中的通假字研究現狀 | 第11-12页 |
(一)清華簡文本釋讀研究 | 第11-12页 |
(二)清華簡與傳世本對讀研究 | 第12页 |
(三)清華簡通假字研究 | 第12页 |
四、本文研究材料分析及採用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通假字概說 | 第14-19页 |
一、通假字的定義 | 第14页 |
二、通假與假借 | 第14-15页 |
三、通假字的確定標準 | 第15-19页 |
(一)在聲音上的確定標準 | 第15-17页 |
(二)在意義上的確定標準 | 第17页 |
(三)清華簡里通假字的確定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通假字和本字之間的形體關係 | 第19-24页 |
一、通假字和本字之間有形體聯繫 | 第19-22页 |
(一)通假字是本字聲符 | 第19-20页 |
(二)通假字用本字作聲符 | 第20-21页 |
(三)通假字和本字的聲旁相同 | 第21页 |
(四)通假字和本字的形旁相同 | 第21-22页 |
二、通假字和本字並無形體上的聯繫 | 第22-24页 |
第四章 通假字和本字之間的音韻關係 | 第24-35页 |
一、雙聲疊韻 | 第24-25页 |
二、雙聲 | 第25-26页 |
三、疊韻 | 第26-28页 |
四、其它 | 第28-35页 |
第五章 通假字和本字之間的對應關係 | 第35-38页 |
一、通假字和本字之間單相通假 | 第35-37页 |
(一)通假字和本字是一一對應關係 | 第35-36页 |
(二)通假字和本字是一對多的關係 | 第36-37页 |
二、通假字和本字之間互相通假 | 第37页 |
三、通假字和本字之間遞相通假 | 第37-38页 |
第六章 《清華簡》(壹–肆)通假字研究的意義 | 第38-45页 |
一、有利於上古音研究 | 第38-39页 |
二、有利於清華簡的研究 | 第39-41页 |
三、有利於其它出土文獻研究 | 第41-42页 |
四、有利於傳世文獻研究 | 第42-45页 |
結論 | 第45-46页 |
注釋 | 第46-47页 |
參考文獻 | 第47-53页 |
附錄 | 第53-102页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表的學術論文 | 第102-104页 |
致謝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