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赠别词及其交游述略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4页 |
第1章 辛弃疾赠别词的文学渊源 | 第14-22页 |
1.1 对前代赠别文学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 第14-17页 |
1.2 对前人语句和典故的学习和借鉴 | 第17-22页 |
第2章 辛弃疾赠别词创作发展阶段及其交游状况 | 第22-36页 |
2.1 南归初期仕宦期间 | 第22-27页 |
2.2 初次罢免带湖期间 | 第27-32页 |
2.3 再次罢居信州期间 | 第32-36页 |
第3章 辛弃疾赠别词的对象和思想感情 | 第36-56页 |
3.1 辛弃疾赠别词的对象 | 第36-44页 |
3.1.1 赠别友人 | 第36-39页 |
3.1.2 赠别亲人 | 第39-41页 |
3.1.3 赠别侍女 | 第41-44页 |
3.2 辛弃疾赠别词的思想感情 | 第44-48页 |
3.2.1 眷恋不舍的惜别之情 | 第44-45页 |
3.2.2 立志报国的爱国之情 | 第45-47页 |
3.2.3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第47-48页 |
3.3 形象塑造的多样性 | 第48-52页 |
3.3.1 战斗者形象 | 第48-49页 |
3.3.2 受害者形象 | 第49-50页 |
3.3.3 批判者形象 | 第50-51页 |
3.3.4 孤独者形象 | 第51-52页 |
3.4 辛弃疾赠别词的思想倾向 | 第52-56页 |
第4章 辛弃疾赠别词的艺术特色 | 第56-66页 |
4.1 词的议论化、散文化、才学化 | 第56-59页 |
4.2 柔中见刚的风格及成因 | 第59-66页 |
4.2.1 意象的选择 | 第60-61页 |
4.2.2 以豪调作婉词 | 第61-63页 |
4.2.3 词体的诗化 | 第63-64页 |
4.2.4 南北文化的融合 | 第64-66页 |
第5章 辛弃疾赠别词对南宋词坛的影响 | 第66-72页 |
5.1 辛派词人的追随 | 第66-68页 |
5.2 江湖词人的倾斜 | 第68-70页 |
5.3 遗民词人的哀歌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