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能利用、水电站工程论文--水电站建筑与设备论文--自动化、远动化论文

监控平台下实时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国外微机监控研究现状第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水电站优化运行研究现状第14页
        1.2.4 小水电自动发电控制现状和前景第14-16页
        1.2.5 本文工作的目标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1.5 本文结构第19-20页
2 水电站微机监控与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第20-27页
    2.1 水电站微机监控系统概述第20-21页
    2.2 水电站优化运行概述第21-23页
        2.2.1 水电站优化运行概述第21-23页
    2.3 基于OPC的接口技术概述第23-24页
        2.3.1 OPC技术概述第23-24页
        2.3.2 OPC接口模块的简述第24页
    2.4 动态链接库技术概述第24-26页
        2.4.1 动态链接库技术优点第24-25页
        2.4.2 动态链接库的应用第25-26页
        2.4.3 动态链接库的调用方式第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监控平台下实时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第27-35页
    3.1 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系统功能第27-28页
    3.2 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结构第28-31页
        3.2.1 水轮发电机组自动控制调节系统结构构成第29-30页
        3.2.2 压力管道引水系统及水轮机非线性模型第30-31页
    3.3 水电站自动发电控制技术概述第31-32页
    3.4 水电站实时优化运行的算法第32-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4 监控平台下水电站优化的对象化设计及接口设计第35-46页
    4.1 监控平台下水电站优化的对象化设计第35-38页
        4.1.1 面向对象编程第35-36页
        4.1.2 监控平台下水电站实时优化运行模型对象化设计第36-38页
    4.2 水电站优化运行组件及接口第38-45页
        4.2.1 组件对象COM接口第38-39页
        4.2.2 COM组件接口实现方法第39-42页
        4.2.3 COM组件接口实现功能第42-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监控平台下实时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数据库设计第46-55页
    5.1 监控平台下实时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数据库结构第46-48页
    5.2 监控平台下实时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数据库的创建第48-50页
    5.3 建监控平台下实时水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 40第50-52页
        5.3.1 数据库访问技术第50页
        5.3.2 数据访问对象(DAO)第50-51页
        5.3.3 一致数据访问技术(OLEOB/AOO)第51-52页
    5.4 运用ADO对象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第52-53页
        5.4.1 运用ADO对象进行数据库建立连结第52-53页
        5.4.2 数据库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记录第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6 监控平台下水电站实时优化运行自动控制实现第55-73页
    6.1 径流式水电站第55-63页
        6.1.1 前池水位的测量第55页
        6.1.2 前池水位自动控制模型的建立第55-57页
        6.1.3 前池水位监控平台下自动控制的实现第57-59页
        6.1.4 崛山水电站前池水位自动控制实例分析第59-63页
    6.2 水库式水电站监控平台下优化运行自动控制实现第63-72页
        6.2.1 水库式水电站特点第63-64页
        6.2.2 监控平台下水库电站厂内经济运行实现第64-66页
        6.2.3 监控平台下禹门河水库电站优化运行自动控制的实例分析第66-72页
    6.3 本章小结第72-73页
7 结语第73-75页
    7.1 结论第73-74页
    7.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最小能耗的水电站经济运行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二缸发动机悬置系统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