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特征分析 | 第19-33页 |
2.1 我国典型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事故特征 | 第19-25页 |
2.1.1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调查分析 | 第20-22页 |
2.1.2 一级公路连续下坡路段调查分析 | 第22-23页 |
2.1.3 二级公路连续下坡路段调查分析 | 第23页 |
2.1.4 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2.1.5 调查分析结论 | 第24-25页 |
2.2 超载分析 | 第25-30页 |
2.2.1 超载标准 | 第25页 |
2.2.2 超载分析指标 | 第25-26页 |
2.2.3 连续长大下坡超载分析 | 第26-30页 |
2.3 驾驶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2.3.1 分析指标 | 第30页 |
2.3.2 指标的调查方法 | 第30-31页 |
2.3.3 连续长大下坡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分析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连续长大下坡刹车鼓温升模型 | 第33-43页 |
3.1 货车辅助制动系统 | 第33页 |
3.2 制动系统的热衰退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1 货车在长大下坡路段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货车在下坡制动时的受力分析 | 第34-37页 |
3.3 刹车鼓升温模型的建立 | 第37-43页 |
3.3.1 货车在长大下坡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及温升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3.3.2 温升模型的建立 | 第38-43页 |
第四章 避险车道的设计研究 | 第43-71页 |
4.1 避险车道的类型 | 第44-45页 |
4.2 避险车道的位置设置 | 第45-49页 |
4.2.1 设置原则 | 第45-46页 |
4.2.2 设置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4.2.3 位置的设置 | 第47-49页 |
4.3 避险车道的结构设计 | 第49-58页 |
4.3.1 避险车道的平面设计 | 第49-56页 |
4.3.2 制动车道的纵断面设计 | 第56-58页 |
4.4 避险车道制动床的材料 | 第58-61页 |
4.4.1 材料级配的选择 | 第59页 |
4.4.2 常见材料的滚动阻力系数 | 第59-60页 |
4.4.3 集料的铺设 | 第60-61页 |
4.5 附属设施 | 第61-69页 |
4.5.1 消能设施 | 第61-64页 |
4.5.2 排水设施 | 第64-66页 |
4.5.3 配套的安全设施 | 第66-69页 |
4.6 养护和救援 | 第69-71页 |
4.6.1 常规养护 | 第69页 |
4.6.2 冬季养护 | 第69页 |
4.6.3 事故车辆的救援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二级避险车道的提出与研究 | 第71-81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71-72页 |
5.2 二级避险车道的研究意义 | 第72页 |
5.3 二级避险车道的结构设计 | 第72-75页 |
5.3.1 平面线形及车道宽度 | 第72-73页 |
5.3.2 二级避险车道的长度设计 | 第73-74页 |
5.3.3 二级避险车道的纵断面设计 | 第74-75页 |
5.4 二级避险车道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75-81页 |
5.4.1 二级避险车道提出的针对性 | 第75-79页 |
5.4.2 二级避险车道的形式特点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2页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