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与现状分析 | 第11-18页 |
1.2.1 云环境下可用性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云环境下可用性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云环境下可用性的量化指标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可靠的云服务可用性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5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预期成果 | 第19页 |
1.4 论文后续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ID-Vicsek模型及其在云服务可用性中的应用研究 | 第20-32页 |
2.1 群体智能模型及特点 | 第20-22页 |
2.2 Vicsek模型 | 第22-23页 |
2.3 Vicsem模型的改进模型 | 第23-25页 |
2.4 ID-Vicsek模型的设计 | 第25-28页 |
2.4.1 ID-Vicsek模型的形式化定义 | 第25-26页 |
2.4.2 ID-Vicsek模型的仿真实验分析 | 第26-28页 |
2.5 ID-Vicsek模型在云服务可用性中的应用研究 | 第28-31页 |
2.5.1 云服务可用性决策参数 | 第28-29页 |
2.5.2 云服务可用性调整方程 | 第29-30页 |
2.5.3 仿真试验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基于ID-Vicsek模型的云服务可用性评估研究 | 第32-44页 |
3.1 ID-Vicsek模型突现产生因素 | 第32-33页 |
3.2 基于ID-Vicsek模型的云服务可用性突现定量分析评估 | 第33-40页 |
3.2.1 连接性 | 第33-36页 |
3.2.2 信息流动性 | 第36-37页 |
3.2.3 多样性 | 第37-38页 |
3.2.4 抑制缺失性 | 第38-39页 |
3.2.5 良好边界性 | 第39-40页 |
3.3 服务可用性综合评价 | 第40-42页 |
3.3.1 区间直觉模糊集 | 第40-41页 |
3.3.2 区间值直觉模糊集广义混合加权集结算子 | 第41页 |
3.3.3 云系统服务可用性综合评估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基于ID-Vicsek模型的服务能力均衡及容错机制 | 第44-56页 |
4.1 容错监控分析模型 | 第44-47页 |
4.1.1 任务管理中心 | 第45页 |
4.1.2 任务调度分析中心 | 第45-46页 |
4.1.3 监控中心 | 第46页 |
4.1.4 故障分析处理中心 | 第46-47页 |
4.2 服务能力均衡控制机制 | 第47-51页 |
4.2.1 服务能力均衡控制过程 | 第47-49页 |
4.2.2 实验仿真 | 第49-51页 |
4.3 故障点容错机制 | 第51-54页 |
4.3.1 故障节点发现机制 | 第51-52页 |
4.3.2 故障点承载任务迁移机制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