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植物的抗旱性 | 第14-15页 |
1.1.1 植物渗透调节 | 第14页 |
1.1.2 植物抗氧化保护 | 第14-15页 |
1.2 植物的碳氮代谢 | 第15页 |
1.3 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15-18页 |
1.3.1 遗传多样性概念 | 第15页 |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4 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 第17-18页 |
1.4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34页 |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2.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生态分布调查 | 第20页 |
2.2.2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种群抗旱性研究 | 第20页 |
2.2.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种群叶性研究 | 第20页 |
2.2.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0-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3.1 样地选择 | 第21-23页 |
2.3.2 样品采集 | 第23页 |
2.3.3 种群抗旱性测定 | 第23-24页 |
2.3.4 种群养分状况测定 | 第24-25页 |
2.3.5 种群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测定 | 第25-27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7-34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4-66页 |
3.1 本氏针茅种群分布 | 第34-36页 |
3.1.1 样地生境变化 | 第34页 |
3.1.2 本氏针茅种群的生长特征 | 第34-36页 |
3.2 抗旱生理方面的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2.1 不同种群的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 | 第37页 |
3.2.2 不同种群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 | 第37-38页 |
3.2.3 不同种群的保护酶活性含量 | 第38-39页 |
3.2.4 不同种群抗旱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5 不同种群的抗旱性评价 | 第40页 |
3.2.6 不同本氏针茅种群的种群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3.3 种群养分状况 | 第41-46页 |
3.3.1 不同种群的叶片养分特征 | 第42-44页 |
3.3.2 不同种群的叶片碳、氮、磷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3.3.3 不同种群的叶片养分与年均温、纬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3.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46-66页 |
3.4.1 基于 ISSR 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 第46-54页 |
3.4.2 基于 SRAP 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4-6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6-76页 |
4.1 本氏针茅种群分布特性 | 第66页 |
4.2 本氏针茅种群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66-68页 |
4.3 本氏针茅种群养分组成特征 | 第68-69页 |
4.4 本氏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 | 第69-71页 |
4.4.1 本氏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 | 第69-70页 |
4.4.2 本氏针茅种群遗传分化 | 第70-71页 |
4.5 本氏针茅种群遗传多样性的 SRAP 分析 | 第71-74页 |
4.5.1 SRAP 分子标记检测本氏针茅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性 | 第71页 |
4.5.2 本氏针茅种群的遗传变异 | 第71-72页 |
4.5.3 本氏针茅种群的聚类分析 | 第72-74页 |
4.6 本氏针茅种群的保护措施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