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1.2.1 关于人工纯林土壤退化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关于人工纯林土壤极化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3 林地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 | 第20-24页 |
1.3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6-33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6-27页 |
2.2.1 陕北半干旱风沙区 | 第26-27页 |
2.2.2 中部半湿润黄土丘陵区 | 第27页 |
2.2.3 陕西渭北半湿润黄土残塬沟壑区 | 第2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2.3.1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 | 第27-30页 |
2.3.2 养分循环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 | 第30-32页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陕北风沙区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性质极化的影响 | 第33-66页 |
3.1 阔叶乔木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 | 第34-45页 |
3.1.1 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34-41页 |
3.1.2 养分循环的影响 | 第41-45页 |
3.2 针叶乔木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 | 第45-51页 |
3.2.1 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45-49页 |
3.2.2 养分循环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 灌木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性质极化的影响 | 第51-61页 |
3.3.1 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51-58页 |
3.3.2 养分循环的影响 | 第58-61页 |
3.4 讨论 | 第61-64页 |
3.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黄土丘陵区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 | 第66-87页 |
4.1 阔叶乔木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 | 第66-74页 |
4.1.1 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66-71页 |
4.1.2 养分循环的影响 | 第71-74页 |
4.2 针叶乔木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 | 第74-83页 |
4.2.1 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74-81页 |
4.2.2 养分循环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 讨论 | 第83-85页 |
4.4 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黄土残塬沟壑区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 | 第87-103页 |
5.1 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 | 第87-97页 |
5.1.1 阔叶纯林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 | 第87-92页 |
5.1.2 针叶纯林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 | 第92-96页 |
5.1.3 人工纯林枯落物混合分解综合影响 | 第96-97页 |
5.2 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2.1 林分生物量及枯落物量 | 第97-98页 |
5.2.2 主要养分元素在不同分室中的积累与分布 | 第98页 |
5.2.3 生物循环量和特征参数 | 第98-99页 |
5.2.4 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影响分析 | 第99-100页 |
5.3 讨论 | 第100-102页 |
5.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动态理论模型 | 第103-108页 |
6.1 人工林土壤极化度公式表达 | 第103页 |
6.2 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度推理模型 | 第103-105页 |
6.2.1 基于养分循环的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度推理模型 | 第103-104页 |
6.2.2 基于枯落叶分解的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度推理模型 | 第104-105页 |
6.3 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度动态模型 | 第105页 |
6.4 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模型参数确定 | 第105-107页 |
6.4.1 K(枯落叶 Olson 分解模型 R=e-kt中的参数)的确定 | 第105-106页 |
6.4.2 ρ(由生活叶生物量推算年凋落叶量系数)的确定 | 第106页 |
6.4.3 λ(树叶凋落时的干质量损失率)的确定 | 第106-107页 |
6.4.4 W(林木叶生物量)的确定 | 第107页 |
6.5 讨论与结论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10-112页 |
7.2.1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110-111页 |
7.2.2 解决人工纯林土壤极化方法探讨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