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街道步行空间的人性化改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相关概念辨析及对象界定 | 第9-10页 |
1.1.1 道路与街道 | 第9页 |
1.1.2 街道步行空间与步行街 | 第9页 |
1.1.3 研究对象界定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及理论 | 第13-15页 |
1.4.2 国内相关研究及理论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人性化街道步行空间的内涵解析 | 第17-35页 |
2.1 基本概念、理念解析 | 第17-19页 |
2.1.1 街道步行空间 | 第17-18页 |
2.1.2 街道活动 | 第18页 |
2.1.3 人性化 | 第18-19页 |
2.2 街道活动中人的活动特征及需求 | 第19-24页 |
2.2.1 街道活动中人的活动特征 | 第19-22页 |
2.2.2 街道活动中人的需求分析 | 第22-24页 |
2.3 人性化街道步行空间的特征 | 第24-34页 |
2.3.1 安全通畅 | 第24-26页 |
2.3.2 舒适宜人 | 第26-31页 |
2.3.3 趣味活力 | 第31-33页 |
2.3.4 文化归属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我国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综合评价 | 第35-56页 |
3.1 我国街道特点及代表性街道选取 | 第35-38页 |
3.1.1 我国街道发展及特征 | 第35-36页 |
3.1.2 我国街道空间非人性化状态 | 第36-37页 |
3.1.3 代表性街道选取 | 第37-38页 |
3.2 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第38-43页 |
3.2.1 评价内容、目的及方法 | 第38-40页 |
3.2.2 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40-43页 |
3.3 典型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综合评价与分析 | 第43-51页 |
3.3.1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3-44页 |
3.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3.4 我国街道步行空间典型问题总结 | 第51-55页 |
3.4.1 秩序混乱,有效步行空间匮乏 | 第52-53页 |
3.4.2 大尺度空间,舒适性缺失 | 第53-54页 |
3.4.3 大街坊、封闭型步行空间,趣味性欠缺 | 第54页 |
3.4.4“千街一面”,归属感丧失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我国街道步行空间人性化改造策略 | 第56-72页 |
4.1 步行空间秩序整治 | 第56-62页 |
4.1.1 合理进行分区与布局 | 第56-58页 |
4.1.2 确认合理的步行空间宽度 | 第58-61页 |
4.1.3 领域确认 | 第61-62页 |
4.2 提升宽马路步行空间舒适性 | 第62-64页 |
4.2.1 空间细分 | 第62-63页 |
4.2.2 视觉引导 | 第63-64页 |
4.3 增加封闭型步行空间趣味性 | 第64-67页 |
4.3.1 增强空间节奏 | 第64-65页 |
4.3.2 活力触点引入 | 第65-66页 |
4.3.3 增加空间界面通透性 | 第66-67页 |
4.4 营造空间的地域归属感 | 第67-71页 |
4.4.1 有效利用地方特色 | 第67-69页 |
4.4.2 尊重并适应地域特点 | 第69页 |
4.4.3 举办民俗、节庆活动 | 第69-70页 |
4.4.4 尊重日常生活习惯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1:调查问卷 | 第78-81页 |
附录 2:综合评价相关步骤 | 第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