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视频编码原理 | 第15-33页 |
2.1 视频编解码标准 | 第15-16页 |
2.2 HEVC标准编码基础和编码框架 | 第16-19页 |
2.2.1 HEVC标准中的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2.2.2 HEVC标准的编码框架 | 第18-19页 |
2.3 HEVC关键技术 | 第19-22页 |
2.3.1 帧内预测技术 | 第19-20页 |
2.3.2 帧间预测模式 | 第20-21页 |
2.3.3 变换技术 | 第21页 |
2.3.4 量化技术 | 第21-22页 |
2.4 码率控制相关技术 | 第22-32页 |
2.4.1 码率控制的方式 | 第23页 |
2.4.2 率失真模型 | 第23-26页 |
2.4.3 经典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26-31页 |
2.4.4 视频码率控制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HEVC中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33-50页 |
3.1 基于URQ模型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33-38页 |
3.1.1 GOP层码率控制 | 第33-34页 |
3.1.2 帧层码率控制 | 第34-37页 |
3.1.3 基本单元层码率控制 | 第37-38页 |
3.2 基于R-λ 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38-46页 |
3.2.1 R-λ 模型 | 第39-40页 |
3.2.2 GOP层目标比特分配算法 | 第40-41页 |
3.2.3 帧层目标比特分配算法 | 第41-42页 |
3.2.4 基本单元层比特分配算法 | 第42-43页 |
3.2.5 精确比特分配和模型参数更新 | 第43-45页 |
3.2.6 JCTVC-M0036提案 | 第45-46页 |
3.3 码率控制算法分析与比较 | 第46-49页 |
3.3.1 R-Q模型与R-λ 模型的比较 | 第46-47页 |
3.3.2 算法性能比较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基于空时域上下文和运动复杂度的码率控制算法 | 第50-65页 |
4.1 HM11.0 码率控制算法缺陷 | 第50-51页 |
4.2 基于空时域上下文参数更新算法 | 第51-54页 |
4.2.1 基本单元BU编码前参数更新 | 第51-53页 |
4.2.2 基本单元BU编码后参数更新 | 第53-54页 |
4.3 基于运动复杂度基本单元层目标比特分配算法 | 第54-56页 |
4.3.1 运动复杂度计算 | 第54-55页 |
4.3.2 基于运动复杂度码率分配算法 | 第55-56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4.4.1 码率控制准确性结果 | 第57-58页 |
4.4.2 编码质量 | 第58-59页 |
4.4.3 图片质量波动性 | 第59-63页 |
4.4.4 率失真性能结论 | 第63-64页 |
4.4.5 相关结论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