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1-15页 |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5-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2 琉璃渠建筑环境概况 | 第19-25页 |
2.1 琉璃渠村自然环境概况 | 第19-22页 |
2.1.1 区位条件 | 第19-20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20-21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1-22页 |
2.1.4 资源概况 | 第22页 |
2.2 琉璃渠村的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2.2.1 村址由来 | 第22-23页 |
2.2.2 建制沿革 | 第23页 |
2.2.3 村名由来 | 第23-24页 |
2.3 小结 | 第24-25页 |
3 琉璃渠建筑环境下传统琉璃烧造工艺的研究 | 第25-39页 |
3.1 推动村落发展的琉璃烧造工艺研究 | 第25-28页 |
3.1.1 琉璃作为建筑构件的起源 | 第25页 |
3.1.2 村落发展初期琉璃烧造工艺的兴起 | 第25-27页 |
3.1.3 推动村落繁荣的琉璃烧造工艺的发展 | 第27页 |
3.1.4 村落稳态下的琉璃烧造工艺的衰落 | 第27-28页 |
3.1.5 琉璃渠文化背景下琉璃烧造工艺的回暖 | 第28页 |
3.2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琉璃渠琉璃烧造工艺 | 第28-36页 |
3.2.1 琉璃渠官式琉璃烧造工艺流程 | 第28-32页 |
3.2.2 村落建设相关的琉璃文化传承人 | 第32-34页 |
3.2.3 官式琉璃体现的独特建筑文化内涵 | 第34页 |
3.2.4 建筑环境中琉璃构件的象征意义 | 第34-35页 |
3.2.5 琉璃文化中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 | 第35-36页 |
3.3 琉璃渠琉璃烧造工艺影响下的民俗文化 | 第36-38页 |
3.3.1 祭祀 | 第36页 |
3.3.2 禁忌 | 第36-37页 |
3.3.3 琉璃渠房屋建造习俗 | 第37页 |
3.3.4 民间香会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4 琉璃渠村琉璃烧造工艺的建筑环境研究 | 第39-69页 |
4.1 琉璃渠琉璃烧造业所处的村落环境概况 | 第40-47页 |
4.1.1 支撑琉璃烧造的村落外部环境特色 | 第40-42页 |
4.1.2 琉璃烧造产业带动形成的村落空间格局 | 第42-47页 |
4.2 琉璃烧造工艺影响下的主体建筑空间 | 第47-62页 |
4.2.1 村落内的建筑类别 | 第47-50页 |
4.2.2 传统住宅建筑特征 | 第50-53页 |
4.2.3 文物类建筑特征 | 第53-59页 |
4.2.4 村落合院式建筑的内部空间关系 | 第59-62页 |
4.3 关联生产、生活方式的村落街巷空间 | 第62-66页 |
4.3.1 村落街巷形态 | 第62-63页 |
4.3.2 村落街巷尺度 | 第63-65页 |
4.3.3 村落街巷铺地 | 第65-66页 |
4.4 琉璃烧造工艺影响下的院落空间 | 第66-68页 |
4.4.1 村落内的院落类型 | 第66页 |
4.4.2 村落内的院落特点 | 第66-68页 |
4.5 小结 | 第68-69页 |
5 琉璃渠村琉璃烧造工艺与其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研究 | 第69-115页 |
5.1 琉璃烧造工艺与琉璃渠村落演变的关系 | 第70-74页 |
5.1.1 建村初期 | 第70页 |
5.1.2 琉璃烧造初期的村落环境 | 第70-71页 |
5.1.3 琉璃烧造鼎盛时期村落形态初步形成 | 第71-72页 |
5.1.4 琉璃烧造工艺新兴时期村落形态扩张 | 第72-74页 |
5.1.5 琉璃烧造工艺遗存时期的村落形态现状 | 第74页 |
5.2 琉璃烧造工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第74-78页 |
5.2.1 琉璃烧造工艺与村落周边自然资源的关系 | 第74-76页 |
5.2.2 琉璃烧造工艺与周边道路的关系 | 第76-78页 |
5.3 琉璃烧造工艺与其村落内部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78-110页 |
5.3.1 琉璃渠琉璃烧造工艺与其村落形态之间的关系 | 第78-81页 |
5.3.2 琉璃渠琉璃烧造工艺与建筑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 | 第81-110页 |
5.4 人文关系下的琉璃烧造工艺与传统建筑环境的关系 | 第110-112页 |
5.4.1 琉璃烧造工艺对村落文化地位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4.2 琉璃烧造工艺对村落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11页 |
5.4.3 琉璃烧造工艺对琉璃家族及其传承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5 民俗文化对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6 小结 | 第113-115页 |
6 基于琉璃烧造工艺对琉璃渠建筑空间环境的保护 | 第115-147页 |
6.1 保护的重点与原则 | 第115-117页 |
6.1.1 整体性保护原则 | 第116页 |
6.1.2 可持续保护原则 | 第116-117页 |
6.2 面临的问题 | 第117-119页 |
6.3 琉璃渠村落保护的重点要素 | 第119-121页 |
6.3.1 非物质形态要素 | 第119页 |
6.3.2 物质形态要素 | 第119-121页 |
6.4 保护的方法与途径 | 第121-140页 |
6.4.1 非物质遗产保护 | 第121-122页 |
6.4.2 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保护 | 第122-123页 |
6.4.3 村落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 | 第123-127页 |
6.4.4 院落的保护与更新 | 第127-129页 |
6.4.5 村落街道景观与典型街坊建筑保护研究 | 第129-134页 |
6.4.6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 | 第134-135页 |
6.4.7 琉璃窑厂的保护与更新 | 第135-140页 |
6.5 琉璃渠琉璃烧造工艺与其建筑空间环境的未来发展策略 | 第140-146页 |
6.5.1 琉璃渠村未来发展导向研究 | 第140页 |
6.5.2 琉璃渠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研究 | 第140-143页 |
6.5.3 琉璃渠琉璃文化产业的旅游路线发展研究 | 第143-146页 |
6.6 小结 | 第146-14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47-148页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8页 |
7.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7页 |
图表目录 | 第157-165页 |
图目录 | 第157-163页 |
表目录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