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 第19-27页 |
2.1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文献回顾 | 第19-21页 |
2.1.1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国外学者文献回顾 | 第19页 |
2.1.2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国内学者文献回顾 | 第19-21页 |
2.1.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1页 |
2.2 中外学者多模态理论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2.2.1 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 | 第21-22页 |
2.2.2 Kress&van leeuwen“视觉语法”领域理论体系框架 | 第22-23页 |
2.2.3 Iedema“影视圈层”理论体系框架 | 第23页 |
2.2.4 国内学者多模态研究理论体系框架 | 第23-24页 |
2.2.5 前人理论体系总结 | 第24-27页 |
3 语料库建设 | 第27-37页 |
3.1“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选取 | 第27-32页 |
3.1.1 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概念 | 第27-28页 |
3.1.2 新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样态 | 第28-32页 |
3.2 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语料的选取 | 第32-35页 |
3.2.1《全媒体·全时空》节目语料简介 | 第32-33页 |
3.2.2 凤凰卫视《全媒体·全时空》节目语料特征 | 第33-35页 |
3.3 采集筛选节目语料 | 第35-37页 |
4 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报道多模态话语模型归纳 | 第37-61页 |
4.1 本文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37-41页 |
4.1.1 借鉴国内学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 第37-38页 |
4.1.2 多模态话语形态在传播学上的位置 | 第38-39页 |
4.1.3 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型的借鉴 | 第39-40页 |
4.1.4 本文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体系”理论框架 | 第40-41页 |
4.2 主持人口播+智能显示屏+固定图像+站立”的多模态模式 | 第41-45页 |
4.2.1 节目多模态模式分析 | 第41-42页 |
4.2.2 节目语料分析 | 第42-45页 |
4.3“主持人口播+数据统计区域+图表+站立”的多模态模式 | 第45-50页 |
4.3.1 节目多模态模式分析 | 第45-47页 |
4.3.2 节目语料分析 | 第47-50页 |
4.4“主持人口播+直播间区域转换+行进”的多模态模式 | 第50-56页 |
4.4.1 节目多模态模式分析 | 第50-51页 |
4.4.2 节目语料分析 | 第51-56页 |
4.5“主持人口播+新闻影像”的多模态模式 | 第56-61页 |
4.5.1 节目多模态模式分析 | 第56-57页 |
4.5.2 节目语料分析 | 第57-61页 |
5 结语 | 第61-63页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62页 |
5.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作者简历 | 第69-7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