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光催化研究科学概述 | 第10-12页 |
1.2 TiO_2光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12-17页 |
1.2.1 TiO_2自结构改性 | 第13-15页 |
1.2.2 TiO_2离子掺杂改性 | 第15-16页 |
1.2.3 介孔TiO_2光催化材料 | 第16-17页 |
1.2.4 石墨烯负载纳米TiO_2光催化材料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实验用材料及方法 | 第19-24页 |
2.1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 第19-20页 |
2.1.1 试剂 | 第19页 |
2.1.2 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 试样的制备 | 第20-22页 |
2.2.1 介孔TiO_2微球的制备 | 第20页 |
2.2.2 镧、铁离子掺杂改性介孔TiO_2微球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3 氧化石墨烯负载介孔TiO_2微球的制备 | 第21-22页 |
2.3 制备粉体的表征 | 第22-24页 |
2.3.1 X-ray衍射分析 | 第22页 |
2.3.2 N2吸附-脱附 | 第22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FESEM) | 第22页 |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22页 |
2.3.5 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22-23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3页 |
2.3.7 拉曼光谱 | 第23页 |
2.3.8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3-24页 |
第3章 嵌段共聚物F127模板合成尺寸可控介孔TiO_2微球 | 第24-46页 |
3.1 制备条件对介孔TiO_2微球形貌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4-41页 |
3.1.1 水浴温度的影响 | 第24-27页 |
3.1.2 水浴时间的影响 | 第27-29页 |
3.1.3 水热温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4 水热时间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5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6 F127加入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7 滴加速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3.1.8 水钛比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 优化条件下合成样品表征 | 第41-44页 |
3.3 介孔TiO_2微球光催化性能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镧、铁离子掺杂改性介孔TiO_2微球及其表征 | 第46-52页 |
4.1 镧离子掺杂介孔TiO_2微球 | 第46-48页 |
4.1.1 物相结构表征 | 第46-47页 |
4.1.2 形貌特征 | 第47页 |
4.1.3 光催化性能 | 第47-48页 |
4.2 铁、镧共掺杂介孔TiO_2微球 | 第48-51页 |
4.2.1 物相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4.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9-50页 |
4.2.3 形貌特征 | 第50-51页 |
4.2.4 光催化性能 | 第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氧化石墨烯负载介孔TiO_2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52-63页 |
5.1 氧化石墨烯负载纯介孔TiO_2微球 | 第52-57页 |
5.1.1 物相结构 | 第52-53页 |
5.1.2 形貌特征 | 第53-54页 |
5.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4页 |
5.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54-55页 |
5.1.5 拉曼光谱 | 第55-56页 |
5.1.6 光催化性能 | 第56-57页 |
5.2 氧化石墨烯负载La~(3+)/Fe~(3+)共掺杂介孔TiO_2微球 | 第57-62页 |
5.2.1 物相结构 | 第57-58页 |
5.2.2 形貌特征 | 第58-59页 |
5.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9-60页 |
5.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60-61页 |
5.2.5 拉曼光谱 | 第61-62页 |
5.2.6 光催化性能 | 第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页 |
企业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