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微电影的诞生与发展及主要类型概述 | 第17-27页 |
2.1 微电影的诞生背景 | 第17-20页 |
2.1.1 新媒体的诞生和应用的普及 | 第17-18页 |
2.1.2 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影响 | 第18页 |
2.1.3 传播平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 第18-20页 |
2.2 微电影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现状特征 | 第20-24页 |
2.2.1 微电影的历史文化渊源 | 第20-21页 |
2.2.2 微电影发展的现状与主要特征 | 第21-24页 |
2.3 我国微电影的分类 | 第24-27页 |
2.3.1 突出市场机制的广告型微电影 | 第25页 |
2.3.2 彰显文化品性的艺术型微电影 | 第25-27页 |
第3章 我国微电影艺术审美内容的多维拓展 | 第27-34页 |
3.1 题材选择的多样性特征 | 第27-28页 |
3.1.1 题材选择的生活化 | 第27-28页 |
3.1.2 题材选择的约束性 | 第28页 |
3.1.3 题材分类的灵活性 | 第28页 |
3.2 人物塑造的平民化倾向 | 第28-30页 |
3.2.1 生活中小人物的设置 | 第29页 |
3.2.2 社会边缘人物的关注 | 第29-30页 |
3.3 主题内涵的多元化表现 | 第30-34页 |
3.3.1 人间情感的深沉吟颂 | 第30-31页 |
3.3.2 自我个性的不同张扬 | 第31-32页 |
3.3.3 未知世界的无限畅想 | 第32页 |
3.3.4 社会现实的多维审视 | 第32-34页 |
第4章 我国微电影艺术审美表现手法的多样运用 | 第34-46页 |
4.1 强调结构的精心安排 | 第34-36页 |
4.1.1 以冲突作为叙事的起点 | 第34-35页 |
4.1.2 用悬念来强化叙事过程 | 第35-36页 |
4.1.3 在高潮中强化叙事效果 | 第36页 |
4.2 突出画面的表意功能 | 第36-40页 |
4.2.1 写实基调的影像风格 | 第37页 |
4.2.2 彰显寓意的构图形式 | 第37-38页 |
4.2.3 韵味十足的颜色处理 | 第38-40页 |
4.3 注重声音的多重作用 | 第40-43页 |
4.3.1 推动叙事的内心独白 | 第40-41页 |
4.3.2 常用经典的配乐 | 第41-42页 |
4.3.3 富有原创的主题歌曲 | 第42-43页 |
4.4 讲究剪辑的独特效果 | 第43-46页 |
4.4.1 简洁明快的剪辑节奏 | 第43-44页 |
4.4.2 风格鲜明的剪辑方式 | 第44-46页 |
第5章 当前我国微电影创作问题和建议 | 第46-52页 |
5.1 当前我国微电影创作的主要问题 | 第46-48页 |
5.1.1 制作缺乏规范性 | 第46页 |
5.1.2 内容过于商业性 | 第46-47页 |
5.1.3 监管缺乏有效性 | 第47-48页 |
5.2 微电影创作发展的主要建议 | 第48-52页 |
5.2.1 丰富微电影题材选择 | 第48页 |
5.2.2 深化微电影文化内涵 | 第48-50页 |
5.2.3 提升微电影艺术品质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A 文章中所涉及的微电影作品列表 | 第58-59页 |
附录 B 2011-2013 年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统计 | 第59-60页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