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煤岩界面识别的意义 | 第10-11页 |
·煤岩界面识别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基于多传感器管理的煤岩界面识别 | 第12-13页 |
·多传感器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煤岩界面识别采煤机试验物理模拟系统研究 | 第17-24页 |
·引言 | 第17页 |
·煤岩界面识别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煤岩界面识别信号的提取 | 第18-20页 |
·响应信号确定的原则 | 第18页 |
·响应信号的确定 | 第18-20页 |
·采煤机试验物理模拟系统 | 第20-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采煤机截割部的有限元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24-43页 |
·引言 | 第24页 |
·有限元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有限元法分析的步骤 | 第24-25页 |
·有限元软件ANSYS 的介绍 | 第25-26页 |
·有限元动力学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采煤机截割部实体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采煤机截割部水平位置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28-35页 |
·瞬态动力学分析原理及意义 | 第29-30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边界条件及载荷施加 | 第31-33页 |
·动力学求解及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采煤机截割部最高位置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35-38页 |
·最高位置截割部的前处理 | 第35-37页 |
·最高位置截割部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采煤机截割部最低位置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38-42页 |
·最低位置截割部的前处理 | 第38-40页 |
·最低位置截割部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采煤机截割部的有限元谐响应分析 | 第43-59页 |
·引言 | 第43页 |
·有限元谐响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采煤机截割部的有限元谐响应分析 | 第45-58页 |
·水平位置谐响应分析 | 第45-50页 |
·最高位置谐响应分析 | 第50-54页 |
·最低位置谐响应分析 | 第54-57页 |
·三种位置综合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基于D-S 证据理论管理算法的煤岩界面识别 | 第59-73页 |
·引言 | 第59页 |
·煤岩界面识别中应用的多传感器管理算法 | 第59-61页 |
·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59-60页 |
·多传感器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60-61页 |
·D-S 证据理论 | 第61-65页 |
·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61-63页 |
·证据理论组合规则及决策 | 第63-65页 |
·证据理论加权融合改进算法 | 第65-67页 |
·煤岩冲突信号的加权融合处理 | 第67-69页 |
·加权融合数据综合分析 | 第69-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4页 |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