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常规救援装备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外救援特种机器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国内外地震救援力量优化调配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4 国内外关于地震救援队救援能力评价现状 | 第13-14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2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地震救援营救装备的优化配置 | 第16-28页 |
| 2.1 多目标规划算法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 2.2 构建常规地震救援装备最优配置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 第18-24页 |
| 2.2.1 常规地震救援装备简介 | 第18-22页 |
| 2.2.2 营救装备多目标优化建模 | 第22-24页 |
| 2.3 营救装备多目标优化模型的解算 | 第24-26页 |
| 2.3.1 Matlab 优化工具箱 | 第24页 |
| 2.3.2 救援营救装备多目标优化模型的解算 | 第24-25页 |
| 2.3.3 优化实例 | 第25-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地震搜救机器人综合评价 | 第28-45页 |
| 3.1 综合评价概述 | 第28-29页 |
| 3.2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9-34页 |
| 3.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方法 | 第29-30页 |
| 3.2.2 搜救机器人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4页 |
| 3.3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4-40页 |
| 3.3.1 现有机器人领域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 3.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5-37页 |
| 3.3.3 指标测试方法及性能评估标准规范 | 第37-40页 |
| 3.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44页 |
| 3.4.1 经典 ADC 方法 | 第40-41页 |
| 3.4.2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1-42页 |
| 3.4.3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42页 |
| 3.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2页 |
| 3.4.5 既有方法不足分析 | 第42-43页 |
| 3.4.6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3-4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第45-53页 |
| 4.1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5-47页 |
| 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7-49页 |
| 4.3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第49页 |
| 4.3.2 确立隶属度矩阵 | 第49-50页 |
| 4.3.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5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实例应用 | 第53-65页 |
| 5.1 评价对象简介 | 第53-54页 |
| 5.2 应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机器人进行综合评价 | 第54-63页 |
| 5.2.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4-58页 |
| 5.2.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8-63页 |
| 5.3 评价结果讨论 | 第63-64页 |
| 5.3.1 指标权重的相对重要性 | 第63页 |
| 5.3.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讨论 | 第63-6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