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干旱指标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干旱特征变量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汾河流域概况 | 第18-22页 |
2.1 水系概况 | 第18页 |
2.2 气象概况 | 第18-20页 |
2.3 水文概况 | 第20页 |
2.4 地貌概况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基本资料分析 | 第22-34页 |
3.1 径流年内变化特性分析 | 第22-30页 |
3.1.1 年内分配比 | 第22页 |
3.1.2 年内分配曲线 | 第22-24页 |
3.1.3 年内分配特征值 | 第24-30页 |
3.2 径流年际变化特性分析 | 第30-33页 |
3.2.1 年径流变化曲线 | 第30-31页 |
3.2.2 年径流模比变化曲线 | 第31-32页 |
3.2.3 年际变化特征值 | 第32-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年径流丰枯分析 | 第34-42页 |
4.1 基于SPA年径流丰枯分类 | 第34-37页 |
4.1.1 集对分析原理 | 第34页 |
4.1.2 径流丰枯划分 | 第34-37页 |
4.2 基于条件概率的连续枯水分析 | 第37-38页 |
4.2.1 单一丰枯年概率统计分析 | 第37页 |
4.2.2 连续丰枯年概率分析 | 第37-38页 |
4.3 基于Markov链丰枯转移特性分析 | 第38-41页 |
4.3.1 Markov 链概念 | 第38-39页 |
4.3.2 随机序列的马氏性检验 | 第39页 |
4.3.3 转移特性分析 | 第39-40页 |
4.3.4 年径流长期演变的静态特性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SPI的水文干旱指标建立 | 第42-55页 |
5.1 基于年降雨的标准指数SPI | 第42-45页 |
5.2 基于年径流的标准指数SRI | 第45-47页 |
5.3 相关性分析 | 第47-51页 |
5.3.1 相关系数 | 第47-48页 |
5.3.2 线性拟合 | 第48页 |
5.3.3 显著性检验 | 第48-51页 |
5.4 基于年径流的水文干旱划分 | 第51-54页 |
5.4.1 综合修正系数 | 第51-53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基于copula函数的联合干旱频率理论 | 第55-63页 |
6.1 Copula函数的定义 | 第55-56页 |
6.1.1 广义Copula函数 | 第55页 |
6.1.2 对称 Archimedean Copula 函数 | 第55-56页 |
6.2 水文干旱识别 | 第56-57页 |
6.3 单变量分布 | 第57-58页 |
6.3.1 概率密度与参数估计 | 第57-58页 |
6.3.2 拟合度检验 | 第58页 |
6.4 多变量相依性度量 | 第58-59页 |
6.5 Copula函数参数估计 | 第59-60页 |
6.6 Copula随机数模拟 | 第60-61页 |
6.7 Copula模型选择 | 第61页 |
6.8 基于Copula的重现期 | 第61-62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汾河上游联合干旱频率计算 | 第63-72页 |
7.1 汾河上游水文干旱识别 | 第63-64页 |
7.2 单变量分布与拟合检验 | 第64-65页 |
7.3 干旱历时与干旱烈度相依性度量 | 第65页 |
7.4 干旱特征变量联合分布参数估计 | 第65-66页 |
7.5 干旱特征变量联合分布模型选择 | 第66-68页 |
7.5.1 Copula随机数模拟 | 第66-68页 |
7.5.2 最优Copula函数的选择 | 第68页 |
7.6 干旱特征变量联合概率与重现期计算 | 第68-71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8.1 结论 | 第72-73页 |
8.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