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 公民法律素养概述 | 第9-17页 |
| (一) 公民概述 | 第9-10页 |
| 1、 公民的起源与含义 | 第9-10页 |
| 2、 公民的资格 | 第10页 |
| (二) 公民素养的内涵 | 第10-11页 |
| 1、 公民素养的三个层面 | 第10-11页 |
| 2、 公民素养的六个角度 | 第11页 |
| (三) 公民法律素养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 第11-14页 |
| 1、 法律素养的概念 | 第12-13页 |
| 2、 公民法律素养的基本内容 | 第13-14页 |
| (四) 公民法律素养的意义 | 第14-17页 |
| 1、 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 第14-15页 |
| 2、 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客观需要 | 第15页 |
| 3、 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进程 | 第15-17页 |
| 二、 我国公民法律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7页 |
| (一) 我国公民法律素养的现状 | 第17-22页 |
| 1、 法律认知的匮乏 | 第17-18页 |
| 2、 法律情感的淡薄 | 第18-20页 |
| 3、 法律信仰的缺失 | 第20-21页 |
| 4、 运用法律能力的不足 | 第21-22页 |
| (二) 影响我国公民法律素养的原因分析 | 第22-27页 |
| 1、 传统法律文化影响 | 第22-24页 |
| 2、 公民法制宣传教育滞后 | 第24-25页 |
| 3、 社会转型期制度不完善 | 第25-27页 |
| 三、 提升我国公民法律素养的必要性 | 第27-31页 |
| (一) 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 第27-28页 |
| (二)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客观要求 | 第28-29页 |
| (三) 是实现和发展人权的基本要求 | 第29-30页 |
| (四) 是适应经济和法律全球化趋势的时代要求 | 第30-31页 |
| 四、 提升我国公民法律素养的宏观基础 | 第31-35页 |
| (一) 发展市场经济是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经济基础 | 第31-32页 |
| (二)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政治基础 | 第32-33页 |
| (三) 培育理性文化是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文化基础 | 第33-34页 |
| (四) 构建市民社会是提升公民法律素养的社会基础 | 第34-35页 |
| 五、 提升我国公民法律素养的具体措施 | 第35-45页 |
| (一) 提高公民法律认知能力的具体措施 | 第35-39页 |
| 1、 加强公民法律知识的学习 | 第36-37页 |
| 2、 使公民掌握正确的法律方法 | 第37-39页 |
| (二) 培养公民良好法律情感的具体措施 | 第39-40页 |
| 1、 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 第39-40页 |
| 2、 提高法律透明度 | 第40页 |
| (三) 树立公民法律信仰的具体措施 | 第40-42页 |
| 1、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 | 第40-41页 |
| 2、 强化公民的法律观念 | 第41-42页 |
| 3、 增强公民对法律价值的体会、感受与认同 | 第42页 |
| (四) 锻炼公民法律能力的具体措施 | 第42-45页 |
| 1、 使公民切身体会法律 | 第42-43页 |
| 2、 完善司法程序 | 第43页 |
| 3、 公职人员做到公正执法与公平守法 | 第43-44页 |
| 4、 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