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1 背景 | 第9-10页 |
1.2.2 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国内外齿轮疲劳寿命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外齿轮接触疲劳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基于S-N曲线的齿轮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第17-2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基于S-N曲线的应力疲劳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2.3 齿面接触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18-24页 |
2.3.1 齿面接触应力 | 第18-19页 |
2.3.2 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系数 | 第19-22页 |
2.3.3 齿面接触应力作用点的曲率半径 | 第22-23页 |
2.3.4 齿面接触应力的Goodman线性修正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基于Lundberg-Plamgren理论的齿轮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第25-38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基础理论 | 第25-28页 |
3.2.1 Lundberg—Palmgren疲劳寿命理论 | 第25-26页 |
3.2.2 Hertz线接触理论 | 第26-28页 |
3.3 齿轮接触疲劳寿命估算模型 | 第28-29页 |
3.3.1 主动轮单齿疲劳寿命估算模型 | 第28页 |
3.3.2 主动轮疲劳寿命估算模型 | 第28-29页 |
3.4 最大Hertz接触应力的有限元求解 | 第29-36页 |
3.4.1 主动轮单齿建模 | 第29-32页 |
3.4.2 网格划分与单元属性 | 第32-33页 |
3.4.3 约束及载荷的施加 | 第33-35页 |
3.4.4 最大Hertz接触应力的求解与修正 | 第35-36页 |
3.5 接触应力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齿轮接触疲劳寿命试验与验证实验 | 第38-60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系统 | 第38-44页 |
4.2.1 试验系统总体结构 | 第38-39页 |
4.2.2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台 | 第39-42页 |
4.2.3 测控系统 | 第42页 |
4.2.4 加载系统 | 第42-43页 |
4.2.5 润滑油供应系统 | 第43-44页 |
4.3 齿轮接触疲劳寿命试验相关理论 | 第44-53页 |
4.3.1 齿轮接触疲劳失效判据 | 第44-45页 |
4.3.2 齿面点蚀面积率的测定 | 第45页 |
4.3.3 齿面点蚀图像的处理 | 第45-53页 |
4.4 试验过程注意事项 | 第53页 |
4.5 齿轮接触疲劳寿命试验 | 第53-58页 |
4.5.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53页 |
4.5.2 试验齿轮及其啮合方式 | 第53-54页 |
4.5.3 加载应力级的选取 | 第54-55页 |
4.5.4 试验数据及其处理分析 | 第55-58页 |
4.6 齿轮疲劳寿命估算方法验证实验 | 第58-59页 |
4.6.1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58页 |
4.6.2 实验齿轮 | 第58页 |
4.6.3 加载应力级的选取 | 第58-59页 |
4.6.4 实验数据及其验证分析 | 第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直升机主减速器分扭传动直齿轮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第60-66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直升机分扭传动结构及其特点 | 第60-61页 |
5.3 分扭传动直齿轮疲劳寿命的估算方法 | 第61-65页 |
5.3.1 分扭传动主动轮疲劳寿命估算模型 | 第61页 |
5.3.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61-64页 |
5.3.3 多工况下分扭传动主动轮疲劳寿命估算模型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齿轮疲劳寿命估算相关软件的开发 | 第66-74页 |
6.1 引言 | 第66页 |
6.2 软件功能介绍 | 第66-67页 |
6.3 软件使用说明 | 第67-73页 |
6.3.1 接触应力的计算软件 | 第67-70页 |
6.3.2 按S-N曲线估算疲劳寿命的软件 | 第70-71页 |
6.3.3 按L-P方法估算疲劳寿命的软件 | 第71-72页 |
6.3.4 点蚀图像的处理软件 | 第72-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