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地区差异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0-11页
附表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3 研究评述第19页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及方法第19-2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页
        1.3.3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创新点第23-24页
        1.4.1 选题方面的创新第23页
        1.4.2 实证方面的创新第23-24页
第2章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第24-32页
    2.1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第24-26页
        2.1.1 城市化的内涵第24页
        2.1.2 协同发展的内涵第24-25页
        2.1.3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第25-26页
        2.1.4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特征第26页
    2.2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第26-29页
        2.2.1 协同学理论在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应用第26-28页
        2.2.2 系统论在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应用第28页
        2.2.3 循环累积因果论在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应用第28-29页
    2.3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第29-31页
    2.4 协同发展成熟度的界定第31-32页
第3章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实证分析第32-45页
    3.1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模型第32-36页
        3.1.1 模型的选择第32-35页
        3.1.2 辅助方法的选择第35-36页
    3.2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定量分析第36-44页
        3.2.1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6-37页
        3.2.2 数据来源说明第37页
        3.2.3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第37-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地区差异分析第45-56页
    4.1 1993-2012 年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第45-51页
        4.1.1 29 省市间的差异第45-47页
        4.1.2 三大地区间的差异第47-48页
        4.1.3 三大地区内部的差异第48-51页
    4.2 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地区差异分析第51-54页
        4.2.1 聚类分析简介第51-52页
        4.2.2 29 省市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熟度聚类结果第52-54页
    4.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促进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第56-61页
    5.1 强化区域合作机制,缩小区域差距第56-57页
        5.1.1 建立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第56-57页
        5.1.2 建立区域合作服务机制第57页
    5.2 深化制度改革,为城市化提供制度保障第57-58页
        5.2.1 加速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第57页
        5.2.2 继续完善劳动就业制度,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第57-58页
    5.3 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为依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58-59页
    5.4 着力培育区域城市群,以增长极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第59-61页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目录第69-70页
附表第70-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新生代员工体面劳动多维构念模型及实证研究
下一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城市化剖析(1973-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