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1.2 国内外著名海底隧道简介 | 第14-25页 |
1.2.1 青函海底隧道 | 第14-18页 |
1.2.2 英法海峡海底隧道 | 第18-21页 |
1.2.3 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 | 第21-23页 |
1.2.4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 | 第23-25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基本方案 | 第26-42页 |
2.1 台湾海峡的概况 | 第26页 |
2.2 台湾海峡隧道选线方案分析 | 第26-28页 |
2.2.1 选线原则 | 第26-27页 |
2.2.2 隧道选线方案分析 | 第27-28页 |
2.2.3 确定隧道线路方案 | 第28页 |
2.3 北线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第28-34页 |
2.3.1 北部地形 | 第28-30页 |
2.3.2 北线水文情况 | 第30页 |
2.3.3 工程地质情况 | 第30-33页 |
2.3.4 隧道所在位置的地质剖面图 | 第33-34页 |
2.4 铁路隧道方案与公路隧道方案的比选 | 第34页 |
2.5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横断面设计 | 第34-36页 |
2.5.1 世界主要隧道的断面设计 | 第35页 |
2.5.2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横断面设计 | 第35-36页 |
2.6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纵断面设计 | 第36-40页 |
2.6.1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岩石覆盖层厚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2.6.2 隧道坡度的确定 | 第37-39页 |
2.6.3 隧道纵断面设计 | 第39-40页 |
2.7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施工方法的比选 | 第40-41页 |
2.7.1 钻爆法 | 第40页 |
2.7.2 沉管法 | 第40页 |
2.7.3 盾构法 | 第40-41页 |
2.7.4 TBM 法 | 第41页 |
2.7.5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的施工方法的选择 | 第4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台湾海峡隧道主要结构及功能简介 | 第42-48页 |
3.1 主要技术参数和断面结构 | 第42-43页 |
3.2 主隧道与服务隧道 | 第43页 |
3.3 横向联络通道 | 第43页 |
3.4 压力缓冲通道 | 第43-44页 |
3.5 渡线洞室 | 第44-45页 |
3.6 海底车站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台湾海峡隧道通风系统设计 | 第48-61页 |
4.1 特长铁路隧道通风的原则 | 第48页 |
4.2 隧道通风需风量计算 | 第48-53页 |
4.2.1 台湾海峡隧道客流量预测 | 第48-50页 |
4.2.2 列车型号的选择 | 第50页 |
4.2.3 正常运营工况下需风量的计算 | 第50-52页 |
4.2.4 紧急工况下需风量的计算 | 第52-53页 |
4.2.5 火灾工况下需风量的计算 | 第53页 |
4.3 隧道通风系统设计 | 第53-57页 |
4.3.1 竖井设置的基本原则 | 第53-54页 |
4.3.2 竖井设计参数 | 第54-57页 |
4.4 隧道通风系统气流组织 | 第57-60页 |
4.4.1 正常运营通风气流组织 | 第57-58页 |
4.4.2 紧急情况(非火灾情况)通风气流组织 | 第58-60页 |
4.4.3 火灾情况通风气流组织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的防灾救灾研究 | 第61-73页 |
5.1 特长铁路隧道的火灾的特点 | 第61页 |
5.2 特长铁路隧道防灾救灾的基本原则 | 第61-62页 |
5.3 特长铁路隧道火灾预防系统 | 第62-63页 |
5.3.1 基础设施的火灾预防措施 | 第62页 |
5.3.2 机车车辆的火灾预防措施 | 第62页 |
5.3.3 运行措施的火灾预防措施 | 第62-63页 |
5.4 台湾海峡海底隧道的基本防灾设施 | 第63-64页 |
5.4.1 一般区段的基本防灾设施 | 第63页 |
5.4.2 海底车站的防灾设施 | 第63-64页 |
5.5 火灾情况下人员逃生 | 第64-71页 |
5.5.1 基本假定 | 第65页 |
5.5.2 预防措施 | 第65-66页 |
5.5.3 定点疏散救援 | 第66-70页 |
5.5.4 随机停车疏散救援 | 第70-71页 |
5.6 火灾下隧道内通风与排烟研究 | 第71页 |
5.6.1 定点疏散救援,隧道内通通风与排烟研究 | 第71页 |
5.6.2 随机停车疏散救援,隧道内通通风与排烟研究 | 第7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下一步的工作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