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工业化及其特征 | 第19-20页 |
2.1.1 工业化含义 | 第19页 |
2.1.2 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 第19-20页 |
2.2 信息化及其特征 | 第20页 |
2.2.1 信息化含义 | 第20页 |
2.2.2 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 第20页 |
2.3 城镇化及其特征 | 第20-22页 |
2.3.1 城镇化含义 | 第20-21页 |
2.3.2 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 第21-22页 |
2.4 农业现代化及其特征 | 第22页 |
2.4.1 农业现代化含义 | 第22页 |
2.4.2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 第22页 |
2.5 协调发展及其特征 | 第22-25页 |
2.5.1 协调发展含义 | 第22-23页 |
2.5.2 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23-25页 |
第3章 榆林“新四化”发展基础及发展水平研判 | 第25-43页 |
3.1 经济发展背景 | 第25-27页 |
3.1.1 区域界定 | 第25页 |
3.1.2 自然环境基础 | 第25-26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3.2 工业化发展水平判断 | 第27-31页 |
3.2.1 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3.2.2 工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3.3 信息化发展水平判断 | 第31-35页 |
3.3.1 信息化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3.3.2 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3.4 城镇化发展水平判断 | 第35-38页 |
3.4.1 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35-36页 |
3.4.2 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 | 第36-38页 |
3.5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判断 | 第38-43页 |
3.5.1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3.5.2 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 | 第40-43页 |
第4章 榆林“新四化”协调发展评价 | 第43-51页 |
4.1 “新四化”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 第43页 |
4.2 “新四化”协调发展指标指标体系 | 第43-44页 |
4.3 “新四化”协调发展评价方法 | 第44-46页 |
4.4 影响 “四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46-51页 |
第5章 榆林“新四化”发展互动分析 | 第51-55页 |
5.1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 第51页 |
5.2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载体 | 第51-52页 |
5.3 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重要保障 | 第52-53页 |
5.4 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 第53-55页 |
第6章 实现“新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55-61页 |
6.1 转变现有工业化模式,巩固榆林传统“支柱产业”核心地位 | 第55-57页 |
6.2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 第57-58页 |
6.3 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三化”提供根本保障 | 第58-59页 |
6.4 发展信息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语 | 第61-63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61页 |
7.2 创新点 | 第61-62页 |
7.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