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的溯及力问题研究--从法律的适用角度出发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理论检视:法的溯及力学说梳理与历史溯源 | 第13-22页 |
一、 溯及力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 法是否溯及既往的不同学派主张 | 第14-17页 |
(一) 自然法学派主张法不溯及既往 | 第14-15页 |
(二) 规范实证法学派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否定 | 第15-16页 |
(三) 美国现实法学对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挑战 | 第16-17页 |
三、 法的溯及力的历史渊流 | 第17-22页 |
(一) 法的溯及力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 第17-19页 |
(二) 法的溯及力理论在中国的演进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法不溯及既往:法的溯及力的正向一般适用 | 第22-28页 |
一、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 预先公布和可预见性 | 第22-23页 |
(二) 既得权理论 | 第23-24页 |
(三) 法的安定性原则 | 第24-25页 |
(四)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 第25页 |
二、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价值 | 第25-28页 |
(一) 维护秩序 | 第25-26页 |
(二) 促进平等 | 第26页 |
(三) 保障人权和自由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溯及既往:法的溯及力反向的特殊适用 | 第28-36页 |
一、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局限性 | 第28-31页 |
(一) 违背社会进步要求 | 第28-29页 |
(二) 欠缺实质平等 | 第29页 |
(三) 背离自由人权保障的价值目标 | 第29-31页 |
二、 法溯及既往的必要性 | 第31-36页 |
(一) 法的可接受性决定溯及既往 | 第31-32页 |
(二) 法的权利保障价值决定溯及既往 | 第32-34页 |
(三) 法的滞后性决定溯及既往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法的溯及力具体适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4页 |
一、 权利保障与权力实现对法的溯及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一) 法的溯及力的目的因素 | 第36-37页 |
(二) 权利保障与权力实现之间的张力 | 第37-38页 |
(三) 目的因素对法的溯及力应用方向的影响分析 | 第38页 |
二、 法的安定性与发展性对法的溯及力的影响 | 第38-41页 |
(一) 法的溯及力的性质因素 | 第38-39页 |
(二) 法的安定性与发展性之间的张力 | 第39-40页 |
(三) 性质因素对法的溯及力应用方向的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三、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对法的溯及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一) 法的溯及力的工具因素 | 第41页 |
(二) 工具因素对法的溯及力应用方向的影响分析 | 第41-42页 |
四、 三对张力对法的溯及力综合作用分析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