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 第14-18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8-2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1 对IPO财务造假动机及方法的研究 | 第18-20页 |
2.1.2 审计失败成因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2.1.3 防范审计失败再发生的应对策略 | 第22-23页 |
2.1.4 概括性评论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9页 |
2.2.1 审计失败的涵义 | 第24-26页 |
2.2.2 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 | 第26-27页 |
2.2.3 审计失败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3 我国创业板IPO项目审计现状分析 | 第29-41页 |
3.1 创业板IPO条件 | 第29-30页 |
3.2 创业板公司特点 | 第30-32页 |
3.2.1 相对集中的行业分布 | 第30-31页 |
3.2.2 高成长性与高度前瞻性 | 第31页 |
3.2.3 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 第31-32页 |
3.3 创业板IPO审计特点 | 第32-35页 |
3.3.1 多重审计委托代理关系 | 第33-34页 |
3.3.2 复杂严格的监管体系,较长的审计周期 | 第34页 |
3.3.3 审计市场的竞争环境过于激烈 | 第34-35页 |
3.4 创业板IPO审计失败现状 | 第35-37页 |
3.4.1 审计失败与常用的财务造假方式呈现高度相关性 | 第36-37页 |
3.4.2 审计失败案的公司几乎均由本地事务所进行审计 | 第37页 |
3.4.3 并非事务所规模越大就越不易发生审计失败 | 第37页 |
3.5 创业板IPO审计失败成因 | 第37-41页 |
3.5.1 直接原因 | 第37-39页 |
3.5.2 间接原因 | 第39-41页 |
4 欣泰电气事件案例分析 | 第41-59页 |
4.1 公司简介与事件回顾 | 第41-44页 |
4.1.1 公司简介 | 第41-42页 |
4.1.2 公司欺诈上市事件回顾 | 第42-44页 |
4.2 欣泰电气财务造假行为分析 | 第44-53页 |
4.2.1 公司财务舞弊手段 | 第44-48页 |
4.2.2 公司财务造假的内在动因与客观条件 | 第48-53页 |
4.3 欣泰电气IPO项目审计失败的成因 | 第53-56页 |
4.3.1 直接原因 | 第53-55页 |
4.3.2 间接原因 | 第55-56页 |
4.4 案例的启示与教训 | 第56-59页 |
4.4.1 案例启示 | 第56页 |
4.4.2 案例教训 | 第56-59页 |
5 创业板IPO审计失败的防范体系构建 | 第59-68页 |
5.1 体系设计原则与目标 | 第59-60页 |
5.1.1 体系设计原则 | 第59-60页 |
5.1.2 体系设计目标 | 第60页 |
5.2 创业板IPO审计失败防范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 第60-64页 |
5.2.1 情况初探 | 第60-62页 |
5.2.2 问题诊断 | 第62-63页 |
5.2.3 风险预警 | 第63-64页 |
5.2.4 质量控制 | 第64页 |
5.2.5 信息公开 | 第64页 |
5.3 创业板IPO审计失败防范体系的配套机制 | 第64-68页 |
5.3.1 选拔优秀人才,提升审计技术 | 第65页 |
5.3.2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 | 第65-66页 |
5.3.3 继续加强协会监督与管理,强化服务功能 | 第66页 |
5.3.4 部门间充分协调沟通,提升监督的效度与透明度 | 第66页 |
5.3.5 增大违法成本、建立诚信档案 | 第66-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