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保障房流转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1 供给过分依赖于保障房新建,供不应求现象突出第8-9页
        1.1.2 保障房选址不合理、质量不达标,形成无效供给第9页
        1.1.3 保障房资金瓶颈问题突出第9-10页
        1.1.4 保障房供不应求与商品房空置并存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文献研究第10-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3 研究内容第16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论文结构第18-20页
2 理论基础第20-28页
    2.1 消费者需要理论第20-21页
    2.2 住房梯度消费与供给理论第21-22页
    2.3 二元住房供给理论第22-23页
        2.3.1 市场失灵第22页
        2.3.2 社会保障理论第22-23页
        2.3.3 住房保障与二元住房供给第23页
    2.4 住房过滤理论第23-25页
        2.4.1 住房过滤的条件第23-24页
        2.4.2 住房过滤的过程第24-25页
    2.5 住宅空间分布理论第25-26页
        2.5.1 区位择优律第25-26页
        2.5.2 城市居住空间同心圆论第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8页
3 住房流转影响因素识别第28-40页
    3.1 因素提取第28-29页
    3.2 当前住房特征第29-30页
    3.3 家庭收入状况第30-31页
    3.4 家庭生命周期第31-32页
    3.5 家庭成员结构第32-33页
    3.6 家庭住房消费行为第33-35页
        3.6.1 租房第33-34页
        3.6.2 购房第34页
        3.6.3 租购组合第34-35页
    3.7 住房过滤在地里空间上的表现第35-36页
    3.8 不同因素构成的保障房流转案例选取原则第36-38页
        3.8.1 概念界定第36-37页
        3.8.2 案例选取原则第37-38页
    3.9 本章小结第38-40页
4 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保障房流转第40-50页
    4.1 美国保障房体系第40-42页
        4.1.1 美国住房保障体系概述第40页
        4.1.2 美国家庭收入划分第40页
        4.1.3 美国保障房项目介绍第40-42页
    4.2 对家庭收入因素的应用第42-44页
        4.2.1 公共住房项目租金对家庭收入因素的把握第42-43页
        4.2.2 租房券项目下通过家庭收入因素实现两个体系的住房过滤第43-44页
    4.3 对住房特征因素的应用第44-47页
        4.3.1 住房特征形成的梯度供给第44-45页
        4.3.2 公共住房项目在住房特征上的失误与曲折第45页
        4.3.3 各项目住房特征的对比第45-47页
    4.4 地理空间过滤结果第47-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5 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加坡组屋流转第50-60页
    5.1 新加坡住房体系概述第50-51页
    5.2 组屋供给对住房特征因素的把握第51-52页
    5.3 建屋发展局对住房消费形式的把握第52-53页
    5.4 组屋对家庭生命周期因素的调查第53-54页
    5.5 对家庭结构的考虑第54-55页
    5.6 未重点考虑家庭收入因素的解释第55-56页
    5.7 组屋地里空间分布第56-58页
    5.8 本章小结第58-60页
6 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相对均衡的香港公屋流转第60-70页
    6.1 香港公屋体系概述第60-62页
        6.1.1 廉租屋计划(50~60 年代)第60页
        6.1.2 十年建屋计划(70~80 年代)第60-61页
        6.1.3 长远房屋策略(80 年代末~90 年代)第61页
        6.1.4 房屋政策的调整(90 年代末至今)第61-62页
    6.2 各项目间按住房特征梯度供给第62-64页
    6.3 租金和监测指标对家庭收入因素的考虑第64-66页
    6.4 公营租屋与居屋的流转方式第66-67页
    6.5 公屋地里空间分布第67页
    6.6 本章小结第67-70页
7 我国保障房流转的对策分析第70-76页
    7.1 保障房流转影响因素第70-71页
        7.1.1 对比分析第70-71页
        7.1.2 研究结论第71页
    7.2 基于保障房流转因素的我国保障房流转建议第71-73页
        7.2.1 住房特征形成梯度供给第72页
        7.2.2 成立调研小组定期调查被保障家庭的生命周期和家庭结构第72-73页
        7.2.3 对家庭收入因素的两种应用第73页
        7.2.4 长远来看应减少住房政策对购房转售的限制第73页
    7.3 研究展望第73-76页
致谢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附录第84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镇化背景下的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以南昌为例
下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绩效管理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医专为例